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9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1082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350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31.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发育及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0,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随机天气模型, 将气候模式对大气中CO2倍增时预测的气候情景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 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气候变化后小麦发育将加快, 生育期缩短, 冬小麦平均缩短7.3天, 春小麦平均缩短10.5天, 春小麦生育期缩短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大于冬小麦.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 冬小麦平均减产7%~8%, 雨养条件下比水分适宜时减产幅度略大.春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冬小麦, 水分适宜时平均减产17.7%, 雨养时平均减产31.4%.  相似文献   
932.
统计分析了 1987~ 1998年间 ,中川机场扬沙、浮尘和沙尘暴低能见度的年际、年、日变化及其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等气候特征 ,得出风沙日数减少 ,扬沙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午后 ,浮尘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上午及傍晚等结论。  相似文献   
933.
MM5和WRF模拟东北冷涡雷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和WRF,模拟2005年4月6日辽宁强雷暴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MM5和WRF模拟雷暴发生的天气系统结构相似,但对于降水量模拟,WRF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分析其天气系统结构表明,降水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冷暖空气交汇和来自不同地区云团的汇合造成了此次强雷暴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34.
2006年河套地区一次灾害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OAA-12及NOAA-17沙尘暴遥感监测图资料,对2006年4月10—12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灾害性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横槽转竖直接诱发寒潮爆发;中尺度切变线、强锋区、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引发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特殊地形、气候条件和富含沙尘源的下垫面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高空冷中心强度达-45℃、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 060.0 hPa是寒潮爆发的必要条件;沙尘暴发生过程中,各测站均出现了风速剧增、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和湿度增大等现象。垂直速度场呈上升运动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物理量场配置对春季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35.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48,自引:6,他引:142  
叶笃正  丑纪范 《地理学报》2000,55(5):513-521
2000年春季,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影响广泛,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结合遥感和GIS技术,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①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今年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②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也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必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  相似文献   
936.
粒子散射系数在沙尘天气观测分级中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2004年4月20日至5月23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浊度计和能见度仪逐日每5 min一次的加密观测资料及相应的地面气象常规沙尘观测记录,根据中国气象局沙尘暴观测分级标准分析了粒子散射系数在各级沙尘天气中的特征,表明浊度计观测的粒子散射系数在沙尘天气观测分级标准中有较明确的意义,沙尘天气时粒子散射系数与能见度为显著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937.
兰州市沙尘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特征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选择兰州市典型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收集两类降尘,并对其进行粒度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类型降尘粒度特征差别明显。总体上看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降尘都以粉砂为主,但沙尘天气降尘粒度比非沙尘天气降尘偏粗,分选更差。非沙尘天气降尘粒度频率曲线呈双峰态分布。而沙尘天气降尘则呈单峰正偏态分布特征,说明沙尘天气沉降物来源比较单一。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分布曲线与兰州黄土的十分相似,说明现代降尘是地质时代风尘活动的继续,现代风积作用仍在进行。而它们粒度参数之间的差异可能与降尘堆积物的粘土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38.
青藏高原沙尘天气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气象观测站点稀少,难以对沙尘天气进行充分的地面观测。通过对近年来的5次沙尘天气进行遥感识别,分析了青藏高原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和沙尘来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冬春季存在明显沙尘天气,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藏南谷地和青海高原地区,这与高原大风对地面的风蚀有密切关系。卫星遥感作为一种重要的观测手段,提供了对高原沙尘天气的有效观测。  相似文献   
939.
云南气象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解明恩  程建刚 《地理科学》2004,24(6):721-726
用1950~1999年气象灾害资料,分析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具有种类多、频率高、重叠交错;分布广、季节性、区域性突出;成灾面积小、累积损失大的特征。指出地理环境、气候、人类活动是形成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特殊的低纬高原、邻近热带海洋、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植被少、降雨集中、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是形成云南气象灾害的地理环境因素。季风强弱与冬夏大气环流差异是决定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气候背景。人口剧增,垦植过度,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指出是加剧云南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损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因素,提出了云南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40.
新疆淖毛湖气象站位于东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峡谷盆地中,多大风和沙尘天气。淖毛湖站与周边邻近站相比,对下游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有明显的指示意义。作者在分析了2000年春季淖毛湖地区与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关系后认为:处于西北冷空气路径咽喉要道的淖毛湖地区与我国西北中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不但有极高的相关关系,而且有明显的先兆反映。其中,淖毛湖地区大风、沙尘暴等天气现象,淖毛湖气象站日最大风速、风速风向的时间变化是预报西北中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参考指标。淖毛湖气象站的大风、沙尘等天气与下游地区的沙尘暴天气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西北路径冷空气必经之地的淖毛湖,其日最大风速和风向的时间变化,可作为预测我国西北中部、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指标。事实说明,淖毛湖气象站是监测和预测我国下游地区沙尘暴天气较为理想的上游指标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