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21.
为探究南黄海和东海不同海域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分布主要受何种环境因子影响及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利用2020年春季南黄海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和东海长江口海域、三门湾邻近海域、福建中部近岸海域调查数据,基于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AMs)分析了中华哲水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温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hl a、pH和氨氮的影响。其密度随着温度的增加呈一个波谷曲线变动,温度在14 ℃时密度最低;随着溶解氧的增加其密度呈一个波谷曲线变动,溶解氧含量在10 mg/L时中华哲水蚤密度最低;随化学需氧量增加其密度波动变化;随着Chl a浓度的增加其密度先下降再呈波动上升;随着pH的增加中华哲水蚤密度逐渐降低;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中华哲水蚤密度逐渐增加。长江口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盐度、水深、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影响,随盐度和水深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三门湾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盐度、pH和透明度影响,随盐度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pH的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随透明度的增加其密度先降低后增加,透明度在1.2 m左右其密度最低。福建中部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水深、透明度、温度和溶解氧影响,随水深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透明度的增加其密度波动增加;随温度和溶解氧的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22.
为探究辽宁盘锦红海滩地区翅碱蓬种群衰退的原因,针对翅碱蓬植被生长区中底栖微藻、天津厚蟹的生态关系进行了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选取光滩、翅碱蓬长势好及翅碱蓬长势差的三个区域,并在同一区域的沟面、沟坡、沟底3个位置进行表层底泥采集;测定翅碱蓬植株株高和湿重;将采捕的天津厚蟹带回实验室,进行翅碱蓬摄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底栖微藻平均密度5、8月份分别为46.72±17.71 cells/cm2和6.47±4.98 cells/cm2,5月份明显高于8月份,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翅碱蓬长势好的区域最低,与光滩、长势差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底栖微藻的生物量5、8月份分别为(0.057±0.023)×10-3 mg/cm2和(0.005±0.001)×10-3 mg/cm2,亦是翅碱蓬长势好的区域最低,与其他2个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翅碱蓬植株的株高5、8月分别为10.61±2.10 cm和20.53±...  相似文献   
523.
孙启梦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21,45(1):139-145
蟹守螺总科(Cerithioidea)是一群古老、极度多样化的腹足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的水域中,是腹足类生态和进化研究中重要的关键群体。目前蟹守螺总科动物整体上属于了解较少的类群,其定义也一直在修订中。随着贝类学研究理念的进步与技术手段的发展,蟹守螺总科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等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中对该总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524.
VE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河蟹血清、肝胰腺、卵巢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的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的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是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添加VE 时 ,与对照组相比 ,各组织中SOD活性随着VE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 p <0 .0 5或 p <0 .0 1 ) ;ALP和ACP活性则随着VE 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 p <0 .0 5或 p <0 .0 1 ) .这表明VE 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河蟹体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并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VE 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河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能有效发挥其增强河蟹免疫功能的VE 适宜添加量为 ( 0 .2~ 0 .4)× 1 0 - 3(m m) .  相似文献   
525.
【目的】探明光叶紫花苕子(Vicia villosa Rothvar)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这两种豆科绿肥饲料添加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及虾肉品质的影响。【方法】用五种饲料处理组(T1组,光叶紫花苕子;T2组,箭筈豌豆;T3组,专用饲料;T4组,光叶紫花苕子+专用饲料;T5组,箭舌豌豆+专用饲料)饲喂克氏原螯虾60 d后,分析豆科绿肥添加对其生长性能、理化性质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光叶紫花苕子和箭舌豌豆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7.80%和25.00%,粗纤维质量分数均为22.60%,天冬氨酸和亮氨酸含量相对较高。饲喂60 d后,与只饲喂专用饲料(T3组)相比,不同组别克氏原螯虾成活率无显著变化(76.7%~80.0%,P> 0.05),但T1、T4和T5组增重率分别上升8.13%、32.92%和27.95%,且差异显著(P <0.05),T2组得肉率显著上升9.29%(P <0.05);T4和T5组加压失水率分别显著下降20.6%和18.8%(P <0.05),除T1组L*值下降外,其他组别色泽皆有一...  相似文献   
526.
中国沿海10 种方蟹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敬明 《海洋科学》2010,34(10):13-17
中国沿海10种方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长度为517 bp~533 bp。它们的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A+T的含量(69.8%~76.0%)明显高于G+C的含量;10种方蟹的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获得541 bp的同源序列(含插入/缺失位点),除插入/缺失位点外共检测到146个变异位点,其中81个为简约信息位点。4种厚蟹与2种近方蟹的遗传距离(0.054~0.085)都显著小于与其他方蟹之间的遗传距离,甚至明显小于与4种厚蟹原本属于同一相手蟹科的2种相手蟹之间的遗传距离(0.105~0.155);而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采用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也显示,原本属于相手蟹科的侧足厚蟹、天津厚蟹、日本仿厚蟹和伍氏仿厚蟹没有与2种相手蟹聚为一支,而是最终与属于弓蟹科的2种近方蟹聚为一大支,且有高达99%的支持率。结果表明,4种厚蟹与2种近方蟹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2种相手蟹等其他方蟹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因此,研究结果支持将4种厚蟹从相手蟹科移到弓蟹科。此外,属于相手蟹科的2种相手蟹聚为一支,属于方蟹科的白纹方蟹和属于斜纹蟹科的瘤突斜纹蟹又各自成为一支;表明16S rRNA基因的分子数据支持其形态学分类结果的正确性,提示上述4科蟹类可能分别为单系。  相似文献   
527.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0):F0002-F0002
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大型志书《中华海洋本草》首发仪式于2009年9月27日上午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国家海洋局,以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和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单位领导,医药界、海洋界多位院士、专家及《中华海洋本草》编纂委员会主要成员等出席仪式。  相似文献   
528.
两种大眼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宽身大眼蟹和日本大眼蟹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其长度均为517bp。二者的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宽身大眼蟹分别为33.3%,35.6%,19.9%,11.2%;日本大眼蟹分别为35.2%,35.4%,18.4%,11.0%。不包括6处插入/缺失位点,两序列间有63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差异率为12.26%,其中转换32个、颠换31个,转换与颠换比约为1.0。对国内外大眼蟹的24条长度为415bp的16SrRNA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A+T的平均含量为71.7%,明显高于G+C的平均含量,且存有变异位点171个,简约信息位点137个。中国和日本的日本大眼蟹之间的核苷酸差异率为4.42%,表明二者已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中国的日本大眼蟹与日本的万岁大眼蟹之间的核苷酸差异率仅为0.21%,表明二者有可能为同一物种。上述结果得到了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的支持。  相似文献   
529.
基于受精卵早期发育形态学的观察,对利用氯化钾诱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三倍体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受精卵在产出后经历了变圆、体积膨大及卵黄团物质位置移动的过程;在15℃下,中华绒螯蟹受精卵在产出后40 min左右释放第一极体,80 min左右孵化膜形成并举起,5 h左右第二极体释放;氯化钾诱导中华绒螯蟹三倍体的优化参数为:产卵后1.5~2.0 h,用6 g/L的氯化钾处理4 h;孵化膜形成并举起可以作为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诱导开始点的形态学标记,其最高诱导率可以达到100%.实验结果为实现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苗种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30.
依据中华绒螯蟹正常血糖水平和摄食、饥饿条件下的血糖变动范围[(0.43±0.06)—(0.73±0.08)mmol/L],选择不同浓度葡萄糖,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单个细胞水平观察葡萄糖对中华绒螯蟹眼柄分泌CHH细胞高电压激活钙电流(ICa)的调控作用,探讨眼柄神经内分泌调控的生物物理机制。通过实时监测细胞膜电容的变化,观察去极化电压诱导的分泌CHH细胞ICa对细胞分泌的影响,发现ICa的大小与细胞的分泌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灌流正常中华绒螯蟹生理浓度的葡萄糖(0.3、0.9、1mmol/L)对细胞ICa无明显影响,高浓度葡萄糖(3、10mmol/L)灌流10—20min,对细胞ICa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细胞膜通道的激活、失活电压等电生理特征无明显的影响。这表明血糖水平通过抑制细胞ICa对中华绒螯蟹眼柄CHH神经多肽激素分泌活动产生快速的负反馈调节,以维持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理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