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海南地下流体观测井(泉)和测项进行严格筛选的基础上,运用月均值和从属函数异常判定方法,提取了所选井(泉)在海南及其邻近地区中等以上地震前出现的地下水位前兆异常信息,对前兆异常的特征做了分析研究。水位异常分为上升型中期异常和下降型中短期异常(即"破年变"异常)两类。从属函数中短期异常的平均超前时间在1 a左右,并可通过R值信息量检验,该时间可作为发震时间的中短期预测的参考性指标。  相似文献   
22.
分析了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Ms5.1地震前后距震中250 km范围内的北天山地倾斜观测资料.认为2005年初以来绝大多数测项存在明显的准同步性趋势异常,以趋势性加速E倾、N倾为主,地震发生在大多数异常结束并出现返向加速变化之后,少数在趋势性E倾、N倾过程中;空间上愈接近震中,异常开始时间愈早,异常测项也较为集中.与以往震例比较该次地震前中短期和短临异常不明显,震后绝大多数趋势异常仍在持续,可能表明北天山地区依然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23.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24.
预测发震时间的水氡滑动变化率值及其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雪芳  王吉易 《地震》2001,21(1):85-90
介绍了水氡滑动变化率的计算公式,滑动变化率的演化与地震时间的统计关系,据此给出了水氡滑动变化率值发震时间预测的步骤、判断指标和方法。结合震例,对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价。检验性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的发震期限为1-12个月,平均5.1个月。该方法可以用于强震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动力学原理为依据,结合低纬西太平洋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建立了一个预报南海海区热带气旋未来72小时路径的预报模式。模式只要求输入预报时刻和前期的热带气旋中心位置,最低气压和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资料便可在IBM或类似的微机上作出未来72小时的路径预报。用统计样本外的6年历史资料作预报检验,6年的平均预报误差表明其预报精度已达一般客观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26.
中短期天气集合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国材 《气象》2004,30(4):3-5
集合预报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 ,目前已成为许多业务预报中心的重要业务之一 ,同时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工具。系统介绍了全球模式中短期天气预报集合、有限区域模式短期天气预报集合以及集合预报在强风暴预报中的应用等 ,并对集合预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7.
基于献[1](“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的研究成果,利用改进的RTL算法在较大范围内对华北地区35次震例开展RTL空间扫描研究。结果显示,24次震例主震前3个月内在覆盖主震的区域、或在主震周围但与之相距较近的区域(两之间距离小于1。,大多数在0.5。以下),有明显的RTL异常显示,据此可粗略判定未来可能的主震位置。3次震例在震前4~12个月内震中区有RTL异常,但震前3个月内震中区异常消失,异常迁移至主震震中外围。8次震例震前1年内震中附近区域没有RTL异常显示。从比例来看,3个月内有短期RTL异常的震例占69%,1年内有中短期RTL异常显示的占77%,1年内无异常的占23%。研究结果还显示,少数震例在3个月的短期阶段尽管有覆盖未来主震的、较明显的RTL异常,但同时在研究区域内还存在另外的RTL异常区,这给地点判定带来困难。中最后给出实际工作中应用RTL方法进行地震短期预测的大致计算步骤及粗略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8.
运用S方法处理流动地磁测量资料,与小震震群地震活动频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流磁测线S值出现异常,一年内小震震群地震活动频次增高;反之,S值较小,则地震活动频次较低;流磁测线S值出现异常,其邻近地区可能发生MS4级左右地震。此方法在少震地区地震的中短期预测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9.
对2003年7月21日大姚6.2级地震前云南地区水氡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大姚地震前云南地区水氡中短临异常分布范围、数量及其与发震时间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这对未来强震水氡异常的识别和分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对长时间平静后的强震中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0.
对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S 6.8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LURR)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和震前预测过程进行回顾。年尺度的LURR计算结果可以识别高应力背景区,为年度危险区的判断提供依据;周月尺度的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地震发生前的孕震区介质由稳定阶段进入损伤阶段的转变。泸定地震前,LURR中短期异常空间分布呈现“沿鲜水河断裂方向展布—向震源区集中—异常幅度增加、区域扩展—震后减弱并消失”的演化过程;LURR时序曲线在震前出现明显的高值变化,在高值回落的过程中发震,震后LURR时序曲线回落至阈值线1.0附近。综上,LURR异常在空间上具有逐步向震中集中的趋势,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将LURR方法在长中短期一体化预测中进行应用,可以为今后对该区域地震趋势研判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