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208篇
海洋学   18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91.
滇池微囊藻水华多糖的提取和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水华"微囊藻多糖及其对水体化学和生态特性的影响,以去离子水、pH5的缓冲液和pH9.2的缓冲液为提取液,分别在4℃和80℃条件下从滇池"水华"微囊藻中提取多糖,并对其所提多糖部分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9.2的缓冲液所提多糖总得率最高,为2.25%;pH5的磷酸盐缓冲液所提多糖总得率最低,为0.383%.溶解性分析表明,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在所试验的几种溶剂中表现为不溶、分散或部分溶解,未能找到将多糖完全溶解的溶剂.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分析表明,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都含有中性单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一个未知糖.硫酸-咔唑法分析显示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含有糖醛酸.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显示去离子水4℃条件下所提多糖含有很高的金属元素钙和镁,分别为2.15%和0.4%.初步研究显示,"水华"微囊藻多糖为酸性杂多糖,低溶解性显示在自然水体中它易形成多糖颗粒,有较高含量的金属元素说明它会影响到这些金属元素在滇池中的溶解、沉积、生物利用和循环,特别是钙和镁.  相似文献   
692.
太湖微囊藻对几种枝角类种群影响的实验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钰  谷孝鸿  朱光敏  何俊 《湖泊科学》2007,19(5):566-571
微囊藻是形成蓝藻水华最普遍的一种,不同枝角类受微囊藻的影响不同.实验从太湖梅梁湾分离天然的微囊藻,研究了其对长刺溞、隆线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四种枝角类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在微囊藻食物浓度为1×106 cells/ml,测得四种枝角类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长刺溞3.03 d、隆线溞3.79 d、短尾秀体溞8.48 d和角突网纹溞9.25 d,体长较小的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的半致死时间相对较长;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长刺溞和隆线溞有新生幼体,而短尾膊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在少数几天里产出了少量新生幼体.以不同浓度微囊藻(0.5×106-8×106 cells/ml)喂养枝角类,测得四种枝角类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0×106、4.78×106、6.21×106和7.77×106 cells/ml.参照以栅藻喂养的枝角类生长情况,可知太湖微囊藻对四种枝角类的存活和生殖有很强的负面作用,其中体长较大的长刺溞和隆线溞受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93.
陈瑶  张瑶  焦念志 《海洋学报》2021,43(6):98-107
国内外关于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和上升流之间关系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基于蓝细菌校正的时序红外显微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近岸上升流中心区AAPB对上升流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上升流涌升的初始阶段,AAPB和总异养细菌丰度较低;随着上升流的发展,两者丰度均增加并在上升流的成熟期达到最高值;而当上升流衰退时,AAPB和总异养细菌丰度开始下降。在上升流发展过程中,AAPB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但同时受环境低磷浓度的限制,总异养细菌丰度与氮、磷、硅营养盐均有显著正相关,表明叶绿素a指示的浮游植物所释放的溶解有机碳和环境中的磷限制可能对AAPB起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而营养盐则可能在总异养细菌对上升流的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AAPB在碳及其他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94.
麻痹性贝毒能够在贝类体内累积,威胁海产品消费者健康。在以往调查中,多次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体内发现高含量的麻痹性贝毒,但对于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过程及其食品安全风险还缺乏认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择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作为产毒藻种,研究了两种有毒藻种所产麻痹性贝毒在毛蚶体内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毛蚶体内主要出现了三种麻痹性贝毒转化过程,一是R1位羟基的还原反应,二是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R4位磺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三是含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ate)基团的链状裸甲藻毒素在R4位的水解反应。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生物转化过程复杂,对毛蚶毒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毛蚶体内毒素累积、代谢、转化过程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毛蚶体内毒素含量的全面监测,防范毛蚶可能导致的麻痹性贝毒中毒风险。  相似文献   
695.
腹泻性贝毒及其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赤潮中某些藻类所产生的腹泻性贝毒(DSP)的来源、特性、化学结构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及其测定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叙述了目前国际上迅速发展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sP的优点与其它测定方法的对比,并对我国DSP发生的现状和检测标准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696.
有机锡对金藻(Dicrateria sp.)有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有机锡对金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三丁基锡(TBT)和三苯基锡(TPT)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即或.可金藻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室内一次培养研究显示,该2种有机锡化合物对金藻表现出很强的毒性,对生长速率的72h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58和0.77μg/dm^2。  相似文献   
697.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依据90年代关于对虾病毒病的资料,就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以及基因组检测技术在WSSV感染检测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698.
锗对几种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锗对微囊藻、聚球藻和钝顶螺旋藻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锗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因种类而异:微囊藻对锗的耐受能力较强,在培养范围内(0 ̄25mg/dm^3,GeO2),锗对其生长具促进作用;钝顶螺旋藻的正常生长浓度要低于25mg/dm^3,当锗浓度达25mg/dm^3时,生长受明显抑制;聚球藻对锗较敏感,锗浓度超过12.5mg/dm^3时会抑制其生长,甚至起毒害作用。文中还探讨了锗对藻类生长影响与藻细胞所  相似文献   
699.
【目的】了解以罗非鱼为主多品种混养池塘氮磷收支和氮磷利用。【方法】应用营养盐收支法检测分析罗非鱼单养(T组)、罗非鱼-家鱼混养(TD组)、罗非鱼-家鱼-对虾混养(TDP组)池塘氮磷的输入与输出、氮磷利用率及产污系数。【结果】饲料是池塘氮磷输入的主要来源,饲料氮输入以TD组占比最高(92.63%),其次为T组(91.92%)、TDP组最低(89.22%);饲料磷输入以TD组占比最高(93.73%),其次为T组(92.31%),TDP组最低(90.94%);渔获物和底泥沉积是氮磷输出的主要途径,渔获物氮输出占比以TDP组最高(45.45%),其次是TD组(43.94%);而T组最低(42.34%),渔获物磷输出占比以TDP组最高(28.61%),其次是TD组(43.94%),而T组最低(23.41%);底泥沉积氮输出占比则以TDP组最低(35.25%)、其次是TD组(37.00%),而T组最高(42.04%);底泥沉积磷输出占比以TDP组最低(59.29%),其次是TD组(61.13%),而T组最高(64.31%)。TDP组和TD组的氮磷利用率均显著高于T组(P<0.05),池塘和沉积物总氮产污系数也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以罗非鱼为主的多品种混养模式比罗非鱼单养模式优势突出,有效提高池塘氮磷利用率,降低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00.
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呈加剧趋势,探讨暴雨洪水响应机理成为了地理、水文等学科关注的重难点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野外综合对比观测试验,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的土壤水响应特征及产汇流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长时间序列土壤含水率季节性变化较小,其变化幅度总体表现为表层和汛期较大,而深层和非汛期较小。杨梅林纵剖面土壤含水率从上到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耕地和竹林趋势相反。从表层到深层,山坡地、城镇用地和荒地土壤含水率呈现反S型、W型和V型波动变化特征。试验流域洪水特征与总降雨量相关性较强,蓄满产流是该地区主要产流方式。城市化区域不透水面扩张,导致降雨下渗减少,径流系数增加,从而使得洪峰水位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