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4篇
  免费   1401篇
  国内免费   1847篇
测绘学   4916篇
大气科学   859篇
地球物理   968篇
地质学   3427篇
海洋学   1499篇
天文学   335篇
综合类   654篇
自然地理   374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422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359篇
  2017年   399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432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606篇
  2010年   530篇
  2009年   515篇
  2008年   618篇
  2007年   472篇
  2006年   486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307篇
  2000年   264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273篇
  1997年   236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206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3篇
  1942年   4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研究初步评价CHIMEHERB人工皮的治疗效果.74例,105个创面应用人工皮:供皮区47个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9±1.94d(天),油纱布对照为11.7±1.93d(P<0.01);14个浅Ⅱ°新鲜创面,70%在3~5d内逐渐干燥与创面紧密粘附,平均愈合时间为9.8±3.09d;11个存留上皮组织的削痂深Ⅱ°创面,平均5.7±1.7d干燥,平均愈合时间为10.55±3.09d,不需植自体皮;8个削痂刨面至脂肪组织或切痂创面4~9d更植自体皮,其存活率近乎100%,2个创面因残留坏死组织而失败;人工皮应用于16个自体皮间隙创面,除三个网状植皮和一个条状植皮创面失败外,所植自体皮都在人工皮下扩展融合,未观察到占位现象;对后期残余小创面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人工皮对创面愈合具有有利影响.主要适用于供皮区、浅Ⅱ°新鲜创面、深Ⅱ°脱痂和削痂后存留上皮组织较多的创面、自体皮间隙创面和后期残余小创面,不适宜于深Ⅲ°新鲜创面.  相似文献   
82.
本文测定了一次培养实验和连续培养实验中三角褐指藻胞外产物的变化及其与汞的络合性能。28天的培养过程中测得胞外产物与汞的络合容量C_L为2.6×10~(-5)mol/dm~3;表观稳定常数K′为6.1×10~(10)。该结果解释了细胞培养过程中胞外有机物的释放对汞的解毒机理及对介质中汞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83.
鉴于微型计算机对数据采集和处理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和便于自动化的特点,我们研制了应用单板微型计算机自动测试风速仪的动态参数(时间常数、距离常数等)的测试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特点地能够对测试参数进行自动、连续和多次重复测定并实时获取参数的平均量,测得的时间常数的精度可达到毫秒数量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组成,测试原理和方法。应用该系统对EY1型电化风向风速仪和QDF型热球电风速计的距离常数和时间常数进行了测试,并给出测试结果。测试表明,在风洞内和住宅空旷的房间内在一定的风速下,两者分别测得的风速仪动态参数值十分相近。  相似文献   
84.
崂山花岗岩地区含锶、偏硅酸矿泉水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崂山花岗岩地区矿泉水的特征。指出其矿泉类型为含锶、偏硅酸型,并讨论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5.
起算点精度对GPS基线解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线处理时要求知道一个点的坐标,其精度对GPS基线的解算结果有影响。采用实测数据研究起算点精度对GPS基线解算质量的影响,得出了其影响规律,同时给出了提高起算点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87.
数字化摄影测量生产中的误差来源众多,尤其是系统误差常常很突出。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深入分析了附有未知数的仿射变换控制模型参数的误差估计,然后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和误差综合原理,推导出了任意非检控点经仿射变换后输出数据精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数值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用四个角框标进行数字影像内定向是最佳误差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88.
1984-1985年,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调查船,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考察时,用底栖生物拖网采获了许多水螅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发现其中有辫螅属(桧叶螅科)的一个种,形态特异,与该属的已知种均不相同,确认为新种。  相似文献   
89.
渤、黄、东海内潮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的海洋中,中国东海和临近海域是最显著的内潮生成地之一。本文采用NODC(Levitus) World Ocean Atlas 1998提供的季平均温、盐资料,计算海水的密度,并计算垂向密度梯度的最大值点,得到一个较符合海水实际的密度分层。使用三维非线性数值模型(将海洋分为2层)研究了潮汐(M2,S2,K1,O1分潮)作用下渤黄东海的内潮,揭示了整个海区内潮起伏的空间分布,结果发现大振幅的波动均发生在台湾东北(冲绳海槽)海域和中国近海地形突变之处,其中前者更显著。对于各分潮模拟得到的表面潮与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上层海水的深度和厚度的梯度对内潮有一定的影响;冬季分布区域比夏季小,强度比夏季大。  相似文献   
90.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感染宿主范围广。在水产养殖生物中,该菌是鱼类(鳗、鲇、鲆等)、两栖类(蛙)、爬行类(鳖、鳄鱼)的重要致病菌。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osis)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影响了养殖生物的健康并对水产养殖业危害巨大。随着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性研究的深入,对该病原致病因子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发现一些胞外酶和毒素与细菌的致病过程有关,相关的致病因子有溶血素、软骨素醇、皮下坏死毒素、过氧化氢酶等。这些致病因子参与了细菌的黏附、定殖、侵袭和在宿主体内的繁殖和扩散过程。但从总体而言,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因子组成及其致病机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致病因子——Ⅲ型分泌系统;迟缓爱德华氏菌的Ⅲ型分泌系统仅存在于致病菌株.而在非致病株中没有发现,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它的出现为人们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性的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