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53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291.
城市居民小区排污系数估算——以昆明、大理和禄劝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昆明、大理、禄劝3地为例,通过实地踏勘,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居民小区作为试点,分不同的时段监测小区内的用水量,并采集排放的废水样品,分析污染指标的浓度,探讨排污系数的估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3个城市居民小区的排污系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当地的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但总磷的排污系数相对比较独立,总体环境质量与经济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92.
Sq电流体系的反演与地磁日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磁场的标量位满足拉普拉斯方程.在球坐标系中,拉普拉斯方程的解可以写成球谐级数的形式.借助球谐分析的方法,地磁场可以被分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内源场和起源于地球外部的外源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了利用球谐分析来反演Sq电流体系的方法.反演了1997年各月的Sq空间等效电流体系,并重点分析了南北半球Sq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位形和强度随季节的变化情况.(2)基于1997年的地磁观测数据建立各月静日期间中国地区地磁日变随纬度和AE指数变化的模型.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93.
污染误差模型下的测量数据处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军  曾卓乔 《测绘学报》1999,28(3):215-220
本文首先研究了污染误差模型的各种具体的误差表示形式,然后研究了误差服从污染误差模型时的平差准则。指出,当误差服从污染误差模型时选择均方差作为估计准则是合理的,并且符合传统的测量误差处理的观念。最后,推导了误差服从污染误差模型时,均方误差准则下的最佳估计,从而建立以均方误差准则为基础的污染误差模型下的测量数据处理理论。  相似文献   
294.
储油罐气态污染物计算方法的选择及污染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罐无组织排放的定量估算是石化企业污染源核查的重要项目。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美国石油学会(API)及中国石油化工(CPCC)系统经验公式等3种常用定量方法的应用情况,选择储罐区预测大气污染物的最佳方法,进而确定对储油罐的油品蒸发损耗量。结果表明:采用浮顶罐可减少小呼吸损耗,设置油气回收设施可减少大呼吸损耗,EPA公式较适合轻质油品,CPCC公式较适合拱顶罐,并提出减少油品损耗量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95.
桂江流域地下水污染途径及防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愿  张颖  朱明 《中国岩溶》2015,34(4):387-394
对桂江流域开展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流域内地下水污染源分为“三氮”污染源、重金属污染源、有机污染源三类;“三氮”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养殖和生活三类污水、生活垃圾渗滤液、农业施用氮肥等;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工矿企业;有机污染来自工业、养殖业。污染途径主要有孤峰平原的分散入渗式、孤峰平原的脚洞灌入式、峰丛洼地的消水洞灌入式、溶丘谷地的入渗式和峰丛峰林谷地的天窗灌入式等五类。并对88组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进行多指标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6.5%的水点为“三氮”污染,多以分散入渗进入地下水,其污染形态呈面状分布;15.3%的水点为重金属污染,主要通过峰丛洼地消水洞灌入式补给和溶丘谷地入渗补给两种途径,呈点状分布于污染场地附近;3.49%的水点为有机污染,主要为分散入渗补给途径,污染呈短线状或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296.
为进一步揭示阳澄湖入湖河道的污染物来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2017—2021年阳澄湖入湖河道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讨论。依据入湖水量选取10条主要入湖河道进行分析,其中位于阳澄湖东岸的白曲港在七浦塘拓浚工程建成之前主导流向为出湖,工程建成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证实了其流向与七浦塘引水时的水力关系,因此白曲港被选为主要入湖河道。采用距平系数法、系统聚类法和物元分析法将阳澄湖主要入湖河道分为3个类别:第1类别包括白荡、蠡塘河、北河泾、永昌泾4条河道,第2类别包括渭泾塘、界泾和施家斗港3条河道,第3类别包括南消泾、七浦塘和白曲港3条河道。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第1类别河道的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溶解氧(DO)和总磷(TP),第2类别河道的污染因子为NH3-N、总氮(TN)、pH、TP和DO,第3类别河道的污染因子为pH、TP、TN和DO。通过对上游河道水质情况分析、文件研究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得出第1类别河道区域的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第2类别河道区域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污染源与种植业污染源,第3类别河道污染源主要为陆地水产养殖污...  相似文献   
297.
太湖近代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利用210Pb、137Cs定年技术,对来自太湖不同生态和沉积特征的三个湖区的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定年,用ICP—AES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等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及其成因.污染较重、蓝藻水华暴发频繁的梅梁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在近25年来逐年增加;太湖上游风浪较大的夹浦湖区表层10cm沉积速率大、粒度粗,除表层1cm外,1—10cm沉积物中各种重金属含量都较低,且层间变化剧烈;下游湖区正逐渐草型化的胥口湾除表层3cm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自底层向表层大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不同年代的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差异很大,明显大于不同湖区间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间的差异.水动力作用引起的沉积物粒度分异很可能是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体上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比较轻微,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Cd污染,梅梁湾沉积物中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明显积累Cd,其他重金属元素的积累也逐渐增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98.
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太湖梅梁湾围隔内研究了改性当地土壤絮凝除藻及其对水质改善的应急和长期效果,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技术防控底泥再悬浮和减少底泥二次污染的长效机制.现场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当地土壤除藻30 min后,TN、NO3--N、NH4+-N、TP、PO34--P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66%、57%、60%、93%、92%和98%;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区域相比,围隔内的TN、NH4+-N、NO3--N、TP和PO34--P在处理后11个月内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9.83%、52.30%、48.53%、18.75%和60.00%.室内再悬浮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土壤和沙子抗再悬浮能力较未改性土壤分别提高了3和5倍.室内柱培养结果表明改性土壤絮凝除藻和沙土覆盖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表层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使沉积物向水体的TP和TN通量从源逆转成汇,PO34--P和NH4+-N通量大幅度降低.改性土壤技术在利用絮凝除藻快速改善水质后,可通过改性沙/土分层底泥调控分别达到对藻絮体再悬浮的物理控制和营养盐再释放的化学控制,通过将亚表层底泥中的藻细胞分解并被沉水植物根系吸收,可实现对底泥中水华蓝藻复苏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效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299.
非点源污染对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性关注的问题,水质恶化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定量研究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凶素可为治理水环境提供基础依据.与实测数据及综合污染指数的对比表明,水质指数能够合理反映水质的变化程度和时空变化趋势.利用西苕溪流域1996-2000年水质监测数据的研究结果如下:西苕溪流域水质的空间变化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逐渐恶化,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逐年转好;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年份(1999年)的水质指数比以前年份(1996-1998年)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说明非点源污染是影响西苕溪流域水质的重要因素;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形式是氮、磷污染,其主要非点源是农田、经济竹林和城镇径流及居民生活污水等.  相似文献   
300.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表水硝酸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之一,为了有效控制地表水中硝酸盐污染,确定地表水中硝酸盐的来源以及研究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硝酸盐稳定氮(15N)、氧(18O)同位素作为一种有效的示踪技术在识别地表水中硝酸盐的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硝酸盐在迁移转化过程中,15N、18O同位素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发生分馏,同位素值发生变化使得这种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系统总结了不同来源硝酸盐δ15N、δ18O值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流域内,利用硝酸盐15N、18O同位素技术开展硝酸盐来源识别、负荷估算和反硝化作用评估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应以流域为单元,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多种辅助指标研究多因素共同作用下NO3-污染源的δ15N-NO3-和δ18O-NO3-值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应对比流域污染源详细的调查数据,分析现有负荷估算模型存在的不确定性,并构建合适的负荷计算模型;最后,应深入开展同位素在确定流域和河流中反硝化发生的范围、地点和程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掌握河流系统中沉积物-水体中氮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