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36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释放化学物质耗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离层作为电波传播的主要通道和载体,影响着无线电通信的质量,因此人工电离层扰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电离层中释放具有较强电子亲和力的化学物质可以耗空电离层F区的电子密度,是人工电离层扰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CO2和SF6气体在电离层中的扩散和离子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理论计算了在我国北京地区上空释放这两种气体后电离...  相似文献   
43.
以苏州古城区内的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上覆水体不同富营养化程度对底泥中P释放/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截断外源污染后,苏州河道底泥对水体中营养盐P呈现吸收状态;随着上覆水体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单位面积底泥累积吸收的磷酸盐就越多;上覆水与底泥比值越大,底泥对P的吸附率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4.
海洋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溶解有机碳(DOC)是海洋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其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成分大部分来自海洋浮游植物的释放。简要回顾了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光合作用合成的溶解有机碳(PDOC)释放占初级生产力的比重,PDOC的化学组成,浮游植物DOC释放的途径与机制,PDOC释放的环境调控,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对PDOC释放的影响,以及浮游植物释放DOC对异养细菌的生态意义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PDOC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推广和相关研究的深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5.
采用平均离子强度下30年雨量的模拟酸雨淋滤珠江三角洲潮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重金属元素,研究潮土0~90 cm处各节土壤柱中重金属镉、钴、铜、锌、铅、砷、钛、钒、铬、锰等元素的释放情况。研究表明,在高强度模拟酸雨淋滤下,潮土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长期的酸雨淋滤,土壤中的镉、钴、铜、锌和铅在不同深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失;砷、钛、钒、铬、锰等元素不会造成大量的淋失。利用这种差异可以评估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预警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采用环形水槽研究了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释放过程,通过测定水相PAHs浓度考察不同流速下沉积物中PAHs释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受水流流速影响很大,总体上∑PAHs浓度随水流流速增加呈上升趋势,从开始静水时的5.602 ug/L增加到流速为60 cm/s时的22.158 ug/L;各层∑PAHs浓度随流速增加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表层和中层∑PAHs浓度随水流流速的增加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流流速分别为20 cm/s和25 cm/s时,表层和中层最大浓度分别为1.816 ug/L和1.902 ug/L;底层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各物质随水流变化表现出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各层苊烯和蒽浓度随水流作用变化不大,萘、苊、菲、荧蒽、芘和屈随水流变化总体上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还发现沉积物再悬浮引起PAHs释放的同时伴随着沉积物对PAHs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47.
We simulated the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AHR) on the regional climate in three vast city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nested high-resolution modeling.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quality land use data,we designed two scenarios to represent no-AHR and current-AHR conditions.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two numerical experiments,change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e to AHR were quantified and analyzed.We concluded that AHR increases the temperature in these urbanized areas by about 0.5℃-1℃,and this increase is more pronounced in winter than in other seasons.The inclusion of AHR enhances 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over urbanized areas.Together with the warming of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ascending motions caused by AHR,the averag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in urbanized areas is increased.Rainfall amounts in summer over urbanized areas are likely to increase and regional precipitation patterns to be altered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48.
《化工矿产地质》2014,(3):166-166
<正>我国第一部《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将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缓控释肥料是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其养分最初释放延缓,使其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该肥料突出特点是其释放率和释放期与作物生长规律有机结合,从而使肥料养分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由于该肥料养分有效利用率提高,从而大幅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及施肥次数,节约  相似文献   
49.
李醒  胡友秋 《天文学报》1995,36(4):350-358
本文采用二维三分量耗散MHD模型,对带高电流层的局地非对称的四极无力场的磁能释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磁能释放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高电流层引起的异常电阻耗散使该层等离子体加热至3×106K的高温,形成一高温环;在高电流层耗散的触发下,磁分隔面的电流急剧增长并爆发异常电阻耗散和磁场重联,导致耀斑发生,主要的能量释放发生在磁分隔线和高剪切无力场中的磁分隔面上,等离子体温度可以达到1.9×107K。上述无力场的触发释能过程可能是太阳耀斑的一种重要的释能机制。  相似文献   
50.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深部碳释放通量与机制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和大陆裂谷等地质单元,缺少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机理的关注,从而制约了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地区。为此,在近年来青藏高原温室气体释放野外观测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估算了高原南部及邻区火山-地热区的CO2释放规模并探讨了其释放模式。气体He-C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温泉水热活动特征等显示,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的深部碳释放主要受深部岩浆房、断裂和浅部水热系统等因素的控制。依据深部流体源区和上升运移控制因素的差异,可以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的深部碳释放划分为三大类:(1)以壳内水热系统脱碳为主的藏南地区;(2)深大断裂控制的以水热系统脱碳为主的川西地区;(3)深部岩浆房和浅部水热系统共同控制的滇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土壤微渗漏CO2释放通量介于18.7~52.3Mt/yr之间,温泉溶解无机碳释放通量约为0.13Mt/yr;高原邻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