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74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本文采用IPCC推荐的表观消费量法计算了中国大陆30省区1991到2010年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发现:(1)排放总量由 2293.01Mt 增长到 7467.77Mt;(2)煤炭消费的排放比重最高达到79.98%;(3)人均排放量由 1.98t 增长至 5.57t;(4)CO2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由6.66 kg USD-1降至1.07kg USD-1,近年来趋于稳定;(5)区域发展不平衡始终存在,根据省际数据,在一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化石能源消费。关于CO2高排放,中国已经做出承诺并采取了行动。基于对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综合考虑,健康的产业结构、化石能源集约利用,以及区域发展平衡应更加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2.
将INTEX-B排放源应用到空气质量模型Model3-CMAQ中,对中国地区对流层NO2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OMI卫星对流层NO2资料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将INTEX-B排放源应用到Model3-CMAQ模式,模拟的NO2浓度在中国地区的分布、季节变化规律与卫星资料所得结果一致。敏感性试验表明,工业及电厂排放对NO2的浓度贡献最大,而交通排放的贡献相对较小,两种排放均主要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63.
中国汽车空调行业HFC-134a需求和排放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HFC-134a作为中国汽车空调行业CFC-12制冷剂最主要的替代品,其消费量增长迅速,是中国消费量最大的HFCs(氢氟烃类物质)。以2005年为基线,通过制冷剂替代、技术进步、熟练操作和政策控制等情景假设,预测了中国汽车空调行业HFC-134a的需求量及排放量。结果表明:到2010和2015年,汽车空调HFC-134a的消费量将分别接近2.0万和3.5万t,排放量将分别接近1.6万和3.0万t,约折合排放21.0 和39.0 Mt CO2当量。上述排放相对基线情景(即维持当前政策措施和不开展回收活动),2010年和2015年减排温室气体分别为6.7 和13.0 Mt CO2当量。  相似文献   
64.
气候变化在今后1000年中是不可逆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9,37(2):134-134
NOAA的Amanda Scott等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CO2排放减少,它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在今后很长时期仍然会非常显著,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影响包括全球海平面升高和某些地区降水减少。变化的后果可能会表现为供水紧张、火灾频繁、沙漠扩大以及农业歉收。研究人员指出,目前海洋通过吸收热量使全球变暖减缓,最终会将这些热量释放回大气,导致更为显著的全球性增温,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相似文献   
65.
 利用1971-2005年中国591个气象台站的雾日资料以及逐日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35 a来中国各区域年雾日数与这些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利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所提供的模式数据资料,针对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对21世纪上半叶各区域年平均雾日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对划分的9个雾区的年雾日数的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进行预估;未来50 a中国大部分地区雾日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在A1B,A2和B1情景下,雾日减少的平均幅度分别为16.2%,13.4%和12.9%。未来50 a中国雾日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显示:3种情景下未来中国大部分雾区雾日数都将减少,个别地区雾日数有增加趋势,其中A1B情景下雾日减少区的减少趋势最明显,而B1情景下雾日增加区的增加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66.
1955-2005年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1955-2005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体呈增加趋势,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18±0.53)、(4.71±0.27)、(5.22±0.24)和(5.79±0.34)Tg,2000-2005年平均排放量为(6.25±0.36) Tg。1960-1975年增加最快,速率为0.167 Tg/a;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增加速率减缓,为0.054 Tg/a。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江苏和安徽省,约占全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73.2%。自1980年代初以来,东北三省稻田甲烷排放增加显著,这主要归因于该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67.
A coupled chemical/dynamical model (SOCOL-SOlar Climate Ozone Links)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future enhanced CO and NOx emissions over eastern China on regional chemistry and climat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f CO and NOx emissions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gional chemistry, including NOx, CO, O3, and OH concentrations. During winter, the CO concentration is uniformly increase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y about 10 ppbv. During summer, the increase of CO has a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change in O3, concentrations near eastern China has both strong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During winter, the surface O3,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by about 2 ppbv, while during summer they increase by about 2 ppbv in eastern China. The changes of CO, NOx, and O3, induce important impacts on OH concentrations. The changes in chemistry, especially O3, induce important effects on regional climate.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during winter,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decreases and air pressure increases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produce decreases in vertical velocity. We should mention that the model resolution is coarse, and the calculated concentrations are generally underestimated when they are compared to measured results. However, because this model is a coupled dynamical/chemical model, it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insights regarding the climate impacts due to changes in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相似文献   
68.
水稻覆膜节水种植对N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约水资源,水稻覆膜节水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农业生产部门运用到水稻生产中。但是,与传统种植模式(采用淹水与烤田相结合的间歇灌溉)相比,水稻覆膜节水种植模式通过改变土壤条件,引起稻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进而使得大气环境污染性气体一氧化氮(NO)的排放发生变化。为了定量研究两种种植模式的NO排放差异及其关键控制因子,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不同种植模式下两种施肥条件(常规施肥与无氮肥对照)的水稻—休耕系统NO排放通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原位周年观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NO排放主要发生在中期烤田阶段,覆膜节水种植模式的NO通量多高于常规淹水种植模式,水稻生长季NO排放系数分别为0.12%和0.016%,主要原因是覆膜节水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在休耕季,两种种植模式的NO排放都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覆膜节水种植模式全年NO排放有大于传统种植模式的趋势,其排放系数分别为0.15%和0.032%,但需时间更长地点更多的试验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9.
NCAR新的研究表明,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俄罗斯的气候变暖速度在海冰迅速损失期间增加了2倍。该发现引起人们关注北方永冻土解冻及其对敏感的生态系统、人类公共设施和额外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影响。该研究由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由NCAR研究人员完成,成果发表在2008年6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  相似文献   
70.
1994-2006年长江三角洲和东北平原酸性气体浓度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长江三角洲和东北平原地区大气本底站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历史资料和近期取得的观测数据,探讨两个地区人为排放对这些气候相关酸性气体的不同贡献。从两种酸性气体过去和现在的浓度水平,估算了它们在两个地区的增长率,比较了NOx与SO2比值的不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江三角洲酸性气体污染水平已经较高,其后主要是NOx浓度显著升高,从而使该地区成为硫和氮污染并重的地区;东北平原酸性气体过去浓度很低,但这些气体以很高的速率增长,虽然目前浓度水平仍然比较低,但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