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122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谭光万  FOTOE 《地图》2011,(6):64-71
如果说,古人用棉、丝、麻等取代兽皮、羽毛是出于舒适的考虑,那么用植物把衣服染得绚丽多彩则是源自对美的追求。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染料历史中,古人驯化了一种又一种野生植物,栽培、取色、染色。随着青、赤,黄、黑以一正色一的身份流行于古代中国,蓝草、红花、栀子、皂斗等植物俨然成为染料王国里的霸主。  相似文献   
6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是继RFLP和SSR多态性标记之后的新一代遗传标记系统.本文采用EPIC的方法,分析了45个杂色鲍样品的血蓝蛋白HtH1基因第16内含子(H1 intron 16)的SNP数据.这45个个体分别来自日本、台湾和汕头3个不同海域的野生或养殖群体.日本群体的血蓝蛋白HtH1基因第16内含子呈现出长度多态性,共有3种不同长度,分别是1 900、780、440 bp,测序结果表明3个等位基因可以互相比对;而台湾和汕头杂色鲍养殖群体的均为1 900 bp.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杂色鲍个体大约96 bp长的片段含有1个自身杂合SNP位点;台湾杂色鲍个体约133 bp含有1个自身杂合SNP位点;汕头杂色鲍个体约153 bp含有1个自身杂合SNP位点.13个台湾杂色鲍个体包含的SNP密度为约31 bp含有1个SNP;23个汕头杂色鲍个体包含的SNP密度为约21 bp含有1个SNP.这些数据表明现有的杂色鲍养殖群体包含了丰富的SNP位点,利用SNP分子标记进行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3.
从 Duda 和 Nortmann 提出的谱震级定义出发,利用北京台网中小地震速度数字化记录资料,采用14组0.5倍频程滤波器组,其中心周期为:0.04s、0.06s、0.08s、0.12s、0.18s、0.28 s、0.40s、0.60s、0.96s、1.28s、2.40s、3.80s、6.20s、10.00s,分别计算了各中小地震的速度 谱综合因子f值,结果显示张北-尚义地震震前阶段中小地震的三分向速度谱卓越频率向高频 方向偏离,综合因子 f 值逐渐增加,且蓝地震的发生有向主震震中靠拢的趋势。同时,研究认为 综合因子 f 值可以量化蓝地震的定义。  相似文献   
64.
斜方蓝辉铜矿在我国的发现及其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在我国福建省上杭紫金山铜矿中发现了一种具有页片构造的Cu-S矿物。其基质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u1.756S,与1969年在日本发现的斜方蓝辉铜矿的化学式一致,这是该矿物在我国的首次发现;该矿物页片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u1.684S,是笔者未曾描述过的一种新的Cu-S矿物相,该矿物基质相和页片相混合的X射线衍射图谱上的绝大多数峰与合成斜方蓝辉铜矿的衍射峰可对应。由此,笔者认为上述成分略有差异的连  相似文献   
65.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  相似文献   
66.
中国沿海常见蓝子鱼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强  刘静 《海洋科学》2006,30(9):16-22
对中国沿海常见蓝子鱼科鱼类的外部形态、呼吸器官、感觉器官、消化器官、骨骼系统等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种蓝子鱼在体形、鳃耙、耳石、肝脏、牙齿、头骨等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种间差异较小,从而推断本科鱼类分化较缓慢。  相似文献   
67.
本文总结了自六十年供以来有关钙黄绿素蓝性质的研究及其在分析上的应用,以提供分析化学中使用钙黄绿素蓝的信息,从而启发我们在前我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选择适当的掩蔽剂等手段,采用钙黄绿素蓝荧光法或荧光猝灭法测定稀土元素或过渡金属离子,可为荧光分析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68.
以亚铁氰化钾为单源前驱体,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超声辅助均匀沉淀法,制备了普鲁士蓝/活性炭复合材料(PB/AC)。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PB/AC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立方体结构的PB微晶均匀地分布在活性炭表面。研究考察了PB/AC对水溶液中铯离子(Cs~+)的吸附和脱附性能。在pH=7、45℃和180 min条件下,PB/AC对Cs~+的最大吸附量为49.17 mg/g;在pH=2、45℃和240 min条件下,Cs~+的脱附率可达88.5%。  相似文献   
69.
70.
本文从岩石及矿物的变质—变形关系和化学成分研究证明,龙江岩系①中蓝片岩与绿片岩的共存不是单一变质事件的产物,而是构造变动和不连续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早期蓝片岩形成在一种高压低温,高氧逸度环境。后经构造变动,转变为地热梯度较高的变形环境中,遭受韧性变形和以增温为主的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其间,钠质闪石向钠钙质闪石的转变,代表一种不连续的增温事件,而钠钙质闪石向钙质闪石的转变反映一种连续的增温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