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刘勇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14,36(6):124-130
鱼类产卵群体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渔业领域关注的热点,对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的研究是鱼类生态习性研究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期研究证实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幂指数可以指示鱼类产卵期的基础上,利用2004年4个季节的东海大面积调查数据,尝试利用同一时间点上的各个调查点幂指数信息来分析鱼类产卵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成熟产卵个体仅在春季出现,而未成熟产卵个体4季均有分布,以此推测小黄鱼存在"跳过产卵"现象。另外发现,单靠幂指数大小,不能区分各个产卵成熟阶段,也不能区分产卵个体与非产卵个体;而怀卵个体出现站点的幂指数平均值偏低于匀速生长,空间上也具有类似特征,即幂指数相对低的地方一般对应怀卵个体相对集中的水域。本文依据幂指数分布,推断小黄鱼成熟产卵群体有3块相对集中水域,即舟山渔场近海、济州岛西南侧和江外与舟外渔场临近水域。  相似文献   
82.
根据2011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群体结构、体长-体重关系、生长、死亡和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44~292mm,优势体长组为54~74mm,平均体长为88mm;体重范围为0.35~574.3g,优势体重组为10g,平均体重为17.94g;体长-体重关系为W=4.23×10-6 L3.31(R2=0.978 6,n=1 514)。应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Ⅰ方法估算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K和t0分别为328mm、0.36a-1和-0.43a;应用FiSAT软件中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求得总死亡系数Z为2.06,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62和1.44,开发率E为0.70。Beverton-Hol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分析表明,在现行捕捞死亡系数F=1.44、YW/R取最大值时对应的开捕年龄为1.83a。现阶段大泷六线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考虑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繁殖和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建议将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91mm。  相似文献   
83.
2个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40‰盐度范围内,设置9个盐度梯度(1‰、5‰、10‰、15‰、20‰、25‰、30‰、35‰、40‰),比较不同盐度对2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全同胞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2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虾家系B03在10‰-40‰盐度范围内,体长、体重差异不明显,成活率较高;对虾家系B08在1‰-40‰盐度范围内,体长、体重、增长率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从盐度1‰到15‰逐渐升高,15‰以后逐渐减小.对虾家系B03的成活率整体高于B08的成活率,2个家系均难以适应盐度为1‰和5‰的水体.研究为凡纳滨对虾的家系选育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4.
欢休 《海洋世界》2013,(5):18-19
石斑鱼,又名石斑、鱼、过鱼,属鳍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石斑鱼同时也是触礁性鱼类,喜栖息于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砾的海区、珊瑚礁、沉船或人工礁等水域,一般体长  相似文献   
85.
泥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与油气初次运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济阳坳陷古近系 新近系泥岩的研究实例出发,分析了泥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探讨了泥质烃源岩排烃通道与初次运移的关系模式。研究认为泥岩中孔隙小而多,喉道窄而细,孔喉分选性较好,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微裂 (隙 )缝常见。泥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可划分为顺层富集型、分散型和局部富集型等三种不同的种类。泥岩中有机质呈分散型分布时,成熟油气通过较粗孔喉系统作为通道进行排烃是初次运移的方式之一。泥岩中有机质呈顺层富集型分布时,在有机质富集处,岩石结合力较弱,加上成熟油气形成的流体压力较高,极易产生微裂 (隙 )缝,成为成熟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86.
毛细管压力差通常被认为是油气初次运移及源内成藏的重要动力,但毛细管力驱动油由小孔向大孔迁移的前提是岩石孔隙表面亲水。文章结合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成熟烃源岩内砂体含油概率较低,且原油多非来自成熟源岩围岩情况,对砂岩及页岩的润湿性进行了探讨。东营凹陷部分砂岩存在润湿性反转,与较高的非烃及沥青质含量的原油接触,是砂岩润湿性反转的主要原因;而泥页岩烃源岩在大量生烃演化过程中,其整体润湿性也表现为中间润湿甚至亲油性。润湿性改变导致毛细管压力方向改变,初次运移及源内油藏成藏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是沙三中亚段成熟源岩内砂体含油概率低的主要原因。据此认为,对于高丰度的生烃早期阶段的泥页岩烃源岩,毛细管力作为初次运移及源内油藏成藏动力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87.
渤海海域烃源岩的生气潜力与天然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次研究采用了黄金管的生烃模拟实验分析了渤海海域6个古近系的烃源岩样品的生烃特征并计算了各生烃凹陷的生气强度。研究表明,烃源岩初次裂解气阶段对应的Ro为0.6%~1.3%时,生气高峰对应Ro约为1.2%。Ro达1.3%时,大部分干酪根初次裂解气已生成,对应的产气率平均为122.93 m L/g TOC,达到好的气源岩标准;Ro1.3%的高演化阶段则主要为油二次裂解气。Ro为1.0%与1.3%时烃源岩的气油比(累积生气量与累积生油量的比值)分别约为0.22(1∶4.5)与0.39(1∶2.6),表明古近系三套烃源岩均具有良好的生气潜力。基于产气率图版计算的各凹陷的生气强度普遍大于20×10~8m~3/km~2,说明研究区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基于已发现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与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渤海海域现今已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为有机成因的热成因气,进一步可分为油型气与偏腐殖型气,而且为干酪根初次裂解气,天然气的成熟度对应的Ro值总体低于1.3%,这整体与热模拟实验结论相吻合。与辽东湾地区相比,渤中地区天然气主要为溶解气富集,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断裂活动强度大,不利于天然气保存。  相似文献   
88.
蔡玉兰  张馨  邹艳荣 《地球化学》2007,36(4):351-356
用不同方法确定了扒搂沟煤型干酪根的溶胀比,计算模拟了石油的初次运移.结果显示,溶胀比决定了源岩的留烃潜力;石油的初次运移受源岩溶胀比和生烃能力的控制.Ⅲ型干酪根只有少量液态烃排出,除受Ⅲ型干酪根留烃能力制约外,还与生成液态烃的数量有关.溶胀实验可以确定和模拟源岩的留-排烃能力,是研究石油初次运移及其质量分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9.
通过岩心和薄片镜下观测、包裹体荧光分析、扫描电镜、QGF-E和X-CT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六户洼陷沙河街组下亚段(简称沙三下)烃源岩的排烃通道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①源岩内部的裂缝(包括沿层理面的顺层裂缝、与层理面斜交的裂缝和成岩收缩缝)多被固体沥青所充填,且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体中存在大量发亮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说明裂缝充当了源岩排烃的有效通道;②牛24、牛83等4口井的73块与烃源岩互层的薄层砂岩样品的QGF-E荧光强度值绝大多数大于120pc(约占分析样品总数的78.6%),仅少数样品的荧光强度小于40pc,说明大多数薄层砂岩充当了源岩内部烃类侧向排出的通道;③扫描电镜和高分辨率X-CT扫描结果显示,Es3下烃源岩样品中干酪根网络分布连续,按照Hunt(1967)确定的有机质中烃类含量的下限标准(2.5%~10%),高有机质丰度和转化率的Es3下烃源岩存在通过干酪根网络的排烃机制。  相似文献   
90.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杏媛 《沉积学报》1990,8(2):67-73
本文在大量实际分析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含油气盆地中蒙脱石的转化类型,并讨论了它们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在蒙脱石向伊利石连续转化型的盆地中,矿物转化对初次运移有明显作用;在蒙脱石向伊利石不连续转化或少量转化类型盆地中,由于矿物转化与生油期不相匹配或可转化的蒙脱石含量太少,对初次运移的作用不明显;在蒙脱石无转化和缺少蒙脱石的盆地中,基本不存在蒙脱石的转化过程,因而对初次运移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