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软骨鱼类资源概述及其利用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鱼类可方便地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两大类。软骨鱼类包括鲨鱼、鳐鱼与银鲛等鱼类。本文主要叙述中国软骨鱼类的资源概况,特别是它们的种类成分、分布情况、生活习性、质量和数量以及一般捕捞情况;同时也商讨一下它们的利用和增产等问题。为便于读者了解起见,现在先把软骨鱼类简要地介绍如下。1.软骨鱼类的形态特征软骨鱼类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内骨胳完全由软骨组成,没有真骨;(2)体被盾鳞,或光滑无鳞;(3)鳃裂5—7对,个别开口于体外(银鲛例外,具有一膜状鳃盖和一外鳃孔);(4)雄性的腹鳍里侧具一交接器,或称鳍脚;(5)尾常为歪形;(6)鼻孔腹位;(7)卵大而数少,体内受精。此外,还有许多内部特征,这里从略了。  相似文献   
92.
本文对黄河南部小黄鱼繁殖群体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研究分析了体长组成和体重组成、体长和体重关系、性比的变化、怀卵量及性腺的发育情况。总样品中的性比组成为雌:雄=1:2.7,且雄鱼比例逐月上升;测算其怀卵量在2686-34704粒之间,平均怀卵量为9518粒;性成熟系数3月中旬为116‰,5月下旬只有33‰;绝对繁殖力(F)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F=549.37W-4861.79(R=0.917)。  相似文献   
93.
在油气初次运移研究中压实曲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提出解释压实曲线的动态分析法。用它研究压实曲线,能够获得许多不同于静态分析的结论,如排烃深度、排烃方向以及对生油岩的评价等等。本文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板桥凹陷初次运移的问题,获得了与地化和构造研究一致的结论。说明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94.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杏媛 《沉积学报》1990,8(2):67-73
本文在大量实际分析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含油气盆地中蒙脱石的转化类型,并讨论了它们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在蒙脱石向伊利石连续转化型的盆地中,矿物转化对初次运移有明显作用;在蒙脱石向伊利石不连续转化或少量转化类型盆地中,由于矿物转化与生油期不相匹配或可转化的蒙脱石含量太少,对初次运移的作用不明显;在蒙脱石无转化和缺少蒙脱石的盆地中,基本不存在蒙脱石的转化过程,因而对初次运移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95.
排烃效率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一川  范士芝 《地球科学》1989,14(3):259-269
  相似文献   
96.
蔡玉兰  张馨  邹艳荣 《地球化学》2007,36(4):351-356
用不同方法确定了扒搂沟煤型干酪根的溶胀比,计算模拟了石油的初次运移.结果显示,溶胀比决定了源岩的留烃潜力;石油的初次运移受源岩溶胀比和生烃能力的控制.Ⅲ型干酪根只有少量液态烃排出,除受Ⅲ型干酪根留烃能力制约外,还与生成液态烃的数量有关.溶胀实验可以确定和模拟源岩的留-排烃能力,是研究石油初次运移及其质量分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7.
通过岩心和薄片镜下观测、包裹体荧光分析、扫描电镜、QGF-E和X-CT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六户洼陷沙河街组下亚段(简称沙三下)烃源岩的排烃通道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①源岩内部的裂缝(包括沿层理面的顺层裂缝、与层理面斜交的裂缝和成岩收缩缝)多被固体沥青所充填,且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体中存在大量发亮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说明裂缝充当了源岩排烃的有效通道;②牛24、牛83等4口井的73块与烃源岩互层的薄层砂岩样品的QGF-E荧光强度值绝大多数大于120pc(约占分析样品总数的78.6%),仅少数样品的荧光强度小于40pc,说明大多数薄层砂岩充当了源岩内部烃类侧向排出的通道;③扫描电镜和高分辨率X-CT扫描结果显示,Es3下烃源岩样品中干酪根网络分布连续,按照Hunt(1967)确定的有机质中烃类含量的下限标准(2.5%~10%),高有机质丰度和转化率的Es3下烃源岩存在通过干酪根网络的排烃机制。  相似文献   
98.
毛细管压力差通常被认为是油气初次运移及源内成藏的重要动力,但毛细管力驱动油由小孔向大孔迁移的前提是岩石孔隙表面亲水。文章结合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成熟烃源岩内砂体含油概率较低,且原油多非来自成熟源岩围岩情况,对砂岩及页岩的润湿性进行了探讨。东营凹陷部分砂岩存在润湿性反转,与较高的非烃及沥青质含量的原油接触,是砂岩润湿性反转的主要原因;而泥页岩烃源岩在大量生烃演化过程中,其整体润湿性也表现为中间润湿甚至亲油性。润湿性改变导致毛细管压力方向改变,初次运移及源内油藏成藏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是沙三中亚段成熟源岩内砂体含油概率低的主要原因。据此认为,对于高丰度的生烃早期阶段的泥页岩烃源岩,毛细管力作为初次运移及源内油藏成藏动力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9.
渤海海域烃源岩的生气潜力与天然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次研究采用了黄金管的生烃模拟实验分析了渤海海域6个古近系的烃源岩样品的生烃特征并计算了各生烃凹陷的生气强度。研究表明,烃源岩初次裂解气阶段对应的Ro为0.6%~1.3%时,生气高峰对应Ro约为1.2%。Ro达1.3%时,大部分干酪根初次裂解气已生成,对应的产气率平均为122.93 m L/g TOC,达到好的气源岩标准;Ro1.3%的高演化阶段则主要为油二次裂解气。Ro为1.0%与1.3%时烃源岩的气油比(累积生气量与累积生油量的比值)分别约为0.22(1∶4.5)与0.39(1∶2.6),表明古近系三套烃源岩均具有良好的生气潜力。基于产气率图版计算的各凹陷的生气强度普遍大于20×10~8m~3/km~2,说明研究区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基于已发现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与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渤海海域现今已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为有机成因的热成因气,进一步可分为油型气与偏腐殖型气,而且为干酪根初次裂解气,天然气的成熟度对应的Ro值总体低于1.3%,这整体与热模拟实验结论相吻合。与辽东湾地区相比,渤中地区天然气主要为溶解气富集,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断裂活动强度大,不利于天然气保存。  相似文献   
100.
浅埋采场初次来压顶板砂土层载荷传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庆享 《岩土力学》2005,26(6):881-883
通过实测发现了厚砂土层载荷传递现象,提出了顶板关键层载荷层载荷传递因子的概念。运用动态载荷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得出了初次来压期间厚砂土层的“拱形”和“弧拱形”破坏特征,建立了载荷传递力学模型,得出了初次来压载荷传递因子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