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温度对中华哲水蚤代谢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武昌  王荣  王克 《海洋科学》2000,24(2):42-44
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是中国黄、渤海桡足类的优势种 ,本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的代谢率 ,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积累资料。1材料和方法1997年12月26日到1998年1月17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哲水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1997年6月渤海调查时 ,在“科学1号”调查船上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哲水蚤耗氧率的影响。中华哲水蚤1997年12月26日到1998年1月17日实验用中华哲水蚤采自青岛汇泉湾 ,用浅水 I型网在中…  相似文献   
52.
云南路南石林裂隙渗透张量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章程  谢运球  姜光辉  郭芳 《中国岩溶》2001,20(2):97-100
路南石林是世界上六大剑状喀斯特景观地区中最大的一处,总面积达350km2。测量统计资料表明,本区主要发育NE、NW、NNW和NWW向四组区域性高角度裂隙。隙宽多在0.025~0.075mm之间,隙间距相对较大,多在0.5~3.0m之间。各向异性渗透系数相对较小(<0.2m /d) ,总体上有玄武岩>第三系>栖霞灰岩>茅口灰岩。最大渗透主轴方向以NW— SE为主,倾角大。来自非可溶岩盖层内的具很强侵蚀性的裂隙水,对进入成熟演化阶段的裂隙系统快速溶蚀动力学过程的产生起重要作用,为石林快速发育创造条件。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高角度裂隙系统和盖层所提供的强侵蚀性裂隙水是石林的形成过程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究球状伪镖水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提取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5个采样点135只球状伪镖水蚤个体的基因组DNA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获得的580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碱基A+T的平均含量为63.4%,明显高于G+C的含量(36.6%),显示出较强的AT偏好性。5个采样群体共检测到49个多态位点和3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0.6285—0.9214)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0.00766—0.02010)均处于较高水平,各群体之间遗传距离为0.009—0.031。系统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显示:5个采样群体聚成多个支系;除广州与顺德、上海与无锡以外,其他各采样群体之间均具有显著遗传分化;5个采样群体可以划分为3个种群。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显示,各种群均未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54.
长腹剑水蚤属是海洋中小型浮游动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 在生物地理学与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28S rDNA分析了南海长腹剑水蚤属中较为常见的刺长腹剑水蚤Oithona setigera的单倍型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 792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中, 碱基G+C的平均含量为58.2%, 高于A+T含量(41.8%)。种群平均遗传距离ΦST为0.011。在22个种群共计186个个体中, 发现了28个单倍型, 其中单倍型H10在21个种群中均被发现, 最远距离超过1000km, 说明刺长腹剑水蚤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扩散且受到南海海流影响。Mantel检验结果显示, 刺长腹剑水蚤种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线性相关性(R=-0.04615, P=0.678); RDA变差分解结果显示, 空间变量全模型对种群遗传结构的解释率为53.3%, 结合种群平均遗传距离ΦST为0.011, 我们判断目前观测到的刺长腹剑水蚤的种群遗传结构可能由历史上种群扩展带来的拓殖隔离造成。  相似文献   
55.
浮游桡足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高级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重要中介,对自然海区桡足类食物组成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其在海洋食物网所处生态地位的关键。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很难获取桡足类准确的现场摄食信息。本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组成,对现场采集固定的中华哲水蚤样品进行清洗、去除附肢、镜检等处理,研磨匀浆后提取总基因组DNA。基于对以此DNA为模板扩增出的非桡足类核糖体小亚基基因(non-copepod 18S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共检测出属于8个门的中华哲水蚤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桡足类摄食研究中具有强大的效用,同时,诸多潜在食物类群的发现也意味着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桡足类及其它海洋生物现场食物组成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将有利于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真实状态,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6.
黄海春季和秋季中华哲水蚤脂类含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类物质在哲水蚤的休眠、繁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2010年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脂类组成,对脂类各组分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秋季中华哲水蚤雌体脂类平均含量占干质量的10.6%和12%,C5期个体脂类含量偏高,占到干质量的17%。中华哲水蚤所含脂类主要由蜡脂和磷脂组成,两种脂类约占总脂的90%,三酰甘油含量约占总脂的6%。结合种群结构对脂类的生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1)蜡脂作为主要的能量储存方式,其含量变化反映出不同发育期、不同季节中华哲水蚤的能量需求变化;(2)磷脂作为结构性脂类在中华哲水蚤个体生长与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三脂酰甘油在中华哲水蚤中的含量不高,但是可能在脂类转化利用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7.
中华拟阮水蚤Paramisophriasinican.sp.(桡足类,哲水蚤目,尖头水蚤科)的正模(♀)与副模(♀)标本分别采自南黄海东南部和南海北部海域。与本属以往己知种比较,它有若干明显的特征差异,如雌性末胸节后缘每侧各具2个尖锐刺突;生殖节不对称,愈合线明显存在;第5对胸足内肢具4羽状刚毛,外肢具3~4外缘刺及1末端刺。  相似文献   
58.
59.
唐未  王学昉  吴峰  李渊 《海洋学报》2022,44(10):100-108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其迁徙和栖息地利用受海洋环境影响明显,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印度洋延绳钓渔业观察员数据中剑鱼的渔获物信息作为物种出现数据,结合西印度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混合层深度、海表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剑鱼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模型对印度洋西部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各个季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都大于0.9,可用于模拟剑鱼潜在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2)研究区域内剑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干季和湿季剑鱼栖息地高适宜性的区域分布都较为集中,但湿季分布范围要大于干季;(3)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和混合层深度是影响西印度洋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干季和湿季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5.8~31.6℃、34.4~35.9、0.1~24.9 m和25.6~30.5℃、34.8~36.4、13.1~54.1 m。研究结果可为西印度洋海域剑鱼种群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0.
戴小杰  柳宇  夏萌 《海洋科学》2022,46(3):111-121
剑鱼(Xiphias gladius)属于大洋性中上层高度洄游性鱼种,是远洋渔业重要的目标渔获物和兼捕种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本文在北太平洋金枪鱼与类金枪鱼国际科学委员会(ISC)对剑鱼资源评估结果基础上,使用1951年到2018年渔获量数据,通过先验参数设置构造操作模型模拟北太平洋中西部剑鱼的种群动态和渔业动态,通过不同管理策略捕捞规则计算对数据和参数要求筛选出9种备选管理策略(DD,DD4010,CC1,SBT1,GB_slope,ICI,ICI2,SPmod,MCD)并对其管理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对短期和长期产量进行预测。通过对各先验参数时间序列分布及各管理策略的权衡,使用Kobe图表达实施管理策略前后剑鱼资源状况的变化,最终确定使用根据时间序列平均值和标准误差指数来调整渔获量的管理策略(ICI)为最佳的管理策略。对9种管理策略其中4种输出型管理策略(MCD,ICI,ICI2,SPmod)进行总可捕量(TAC)计算,分别拟合中国台湾CPUE序列和日本CPUE序列,最终得到ICI管理策略对未来50年TAC控制量在10 404.48 t,50%置信区间在6 678.51~18 743.22 t。对最终所选择的ICI管理策略进行敏感性测试,结果表明其对渔获量和丰度指数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