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9 km至45 km之间.整体上Moho面埋深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蒙古主线性构造两侧地壳厚度呈现区域性变化特征,东南部地区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9 km,而西北部地区地壳较厚,达45 km,为此推测蒙古主构造线可能是地壳的一个陡变带.此外,研究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VP/VS)在1.70到1.79之间,均值为1.75,低于全球大陆的平均值1.78,这可能暗示着该区其地壳是缺少铁镁质的.研究还发现测线的西北与东南地区其地壳波速比值较高,推测是古生代铁镁质地壳的残留或是新生代岩浆底侵的反映.  相似文献   
42.
粤闽赣交界区波速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对粤闽赣交界区及邻区波速比特征进行研究,获取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粤闽赣交界地区沿海一侧明显比内陆地区波速比要高;约在北纬24°,东经114°处,处走向北东方向上是波速变化比较明显的分界线,该分界线可能是由于地下两侧的岩石岩性不同造成的,或与该地区介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变异关有,也可能与此地区地震应力场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3.
依据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点,初步提出“特殊显著性地震事件”SPE的概念及其可能的识别方法.具有前兆指示意义的SPE可划分为三类,三类SPE分别表达了主震前中小地震与主震之间的时空位置关系.I类SPE距主震时、空距离均较近,在一定程度上与“直接前震”具有相似之处;II类SPE距主震时间较近、而空间距离可能较远,但与主震之间有一定的构造联系,具有时间上的“信号地震”的意义.Ⅲ类必须首先通过地震活动性方法对可能的SPE进行筛选,之后通过比较其与之前在同一位置发生的一系列中小地震的地震波参数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确认其短期预测意义.华东6次中强地震震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可能的SPE的单台波速比小于此前该区域长时期的均值、归一化尾波持续时间大于此前该区域长时期的均值以及振幅衰减系数与此前该区域长时期均值之差大于长时期均值的30%时,可进一步认定其短期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44.
1998年至今云南及川滇交界一带共发生了7次(组)Ms≥6地震,均为6级地震,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追踪云南地区的7次6级强震前波速比的空间图像变化,寻求云南近期强震前波速比的变化异同.  相似文献   
45.
李发  戚浩  郁见芳 《山西地震》2012,(3):4-6,12
利用安徽数字地震台网安庆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单台法,计算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4.8级地震余震的波速比及利用Matlap程序计算其卓越频率,得出以下分析结果:1)波速比存在高低值异常分布,低值地震沿断裂带分布,对应地震的高频度、高强度阶段,表明该地震序列是在波速比低值异常状态下发生;处于序列后半段的余震,波速比则呈现整体高值状态,并沿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分布,可能是受到震源区应力调整的影响。而整个序列波速比的平均值为1.740与该区域背景值1.730基本一致,可能反映了该区域基本处于较稳定状态,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主震后,波速比开始上升,几次较大余震前,均呈下降的趋势,震后开始回升。3)主震后,纵横波卓越频率比迅速下降,几次较大余震前均呈现异常低值(<1.0)的状态,之后上升的过程中发生较大余震。这些结果可为较大余震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利用玉树、曲玛莱、杂多地震台观测到的数字震相资料,研究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3个台站平均波速比、波速比标准偏差在地震前后变化不相同,Ms4.7级前震发生时3个台站波速比都出现较明显的高值回返现象,其中玉树地震台波速比数值高达2.032。  相似文献   
47.
在平硐洞壁声波测量、全硐段结构面精测工作的基础上,以国标为基本依据,对水电工程岩体风化带定量划分进行了研究,除规范规定的波速比指标外,提出了其它两种定量指标:单元面积节理数和锈染裂隙占有率,并结合某电站坝址区岩体地质环境和风化的总体特征,制定了指标利用原则及划分标准,最后对该水电站坝址区一条剖面上各平硐风化带进行了综合划分。  相似文献   
48.
郭葆庆  李国佑  孟鑫 《高原地震》2010,22(4):35-37,29
利用大柴旦地区的5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研究了大柴旦序列波速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09年8月28日大柴旦6.4级地震前,5个台站的波速比都出现了低值异常;该地震后的几次5级以上余震前,部分台的波速比对这些余震有异常反应。大柴旦地震台的波速比值对5级以上地震映震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49.
应用多台和达法测定福建仙游ML4.1地震序列的ML≥1.5地震波速比,其计算的相关系数较高,测得的波速比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分析ML4.1主震前后的波速比发现,波速比经历低异常值—回升—相对稳定—下降—主震发生的过程,余震期里出现多次高异常值.  相似文献   
50.
收集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序列固定台站和震后6个流动台站震相观测报告,提取了P波、S波走时信息,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该地震序列波速比,发现震后较强余震发生前波速比趋势性下降的特征。这对后续震情跟踪和趋势判定过程中强余震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