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591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818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330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东南亚夏季风中断、过渡与活跃期的区域能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锐志 《大气科学》1994,18(5):527-534
对两次季风演变过程的能量学研究表明,季风演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能量学特征。中断期,积云加热小,两个转换函数值很小;过渡期,积云加热增强明显,两个转换函数值迅速加大,边界输送作用也明显朝有利方向变化,同时,纬向平均气流变为向季风供应扰动动能;活跃期,大尺度加热变得重要,积云加热维持,两个转换函数也保持大的正值。分析表明,印度季风东传对东南亚季风活跃的触发作用是重要的,但季风活跃的维持则主要依靠区域内部能量学过程。  相似文献   
82.
缅甸弧及其周围地区的震源机制和现代应力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鸿吉  秦建业 《地震学报》1994,16(4):463-471
缅甸弧是喜马拉雅碰撞带和印度尼西亚弧的转换地带。缅甸弧及其周围地区震源机制的详细分析表明, 该区存在影响现代应力场的两种因素:其一是印度板块的整体运动, 主要产生SSW-NNE向的压缩应力;另一个是欧亚板块在印度地盾边缘的仰冲, 主要形成NEE-SWW向的压缩应力以及与主构造线近于垂直的张应力。从西藏高原深部向缅甸地区的物质运移促成了这种仰冲。因此, 上述两种效应有共同的力源, 即印度板块的NNE向运动。   相似文献   
83.
本文选1972、1979和1980年3年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夏季(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进行了谱分析,发现上述3地区的夏季降水都存在明显的准双周和单周周期振荡,分析了降水的周期振荡与夏季风之间的可能关系,并指出准双周现象的降水周期在我国传播的天气过程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上的准双周变化。  相似文献   
84.
杨广基 《大气科学》1989,13(4):423-428
本文应用了10年平均的旬、候和日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4—9月降水分布特点。结果指出,华南、华中4—9月候降水量高值中心区存在准一个月的振荡现象,东北、华北4—9月的日平均降水量低值中心区具有准一周的振荡现象。而在长江流域,4—9月的旬降水量高值中心区以不连续跳跃方式在东西方向上传播,高值中心区“重现”的准周期约为一个月左右。 同时,本文也应用了1957—1985年月平均降水资料,计算了中国东部和印度中部、北美西部同期降水相关系数。结果指出,华南、华中5—7月降水相关场的分布作反时针旋转。在6月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降水正相关区,而华南是负相关区。在6—8月,中国东部和北美西部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5.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构造变形数值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开平  马瑾 《地震地质》1995,17(3):277-284
在全面考虑了大陆构造变形三重非线性特征的基础上,用动态有限元法研究了藏东对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作用的大变形响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明显的纵向收缩变形,变形主轴多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但横向位移在总体上并不显著。其最大值正位于红河和鲜水河断裂之间,这一结果论证了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可能是川滇菱形块体向南东运动的动力来源。红河、鲜水河、昆仑及阿尔金活断层在碰撞作用下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变形;而且,计算结果模拟出了红河断裂由左旋变为右旋,另3条断裂始终左旋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86.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作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先兆指标。但有一些年份,南海季风的建立不伴随着低空环流的突变过程,两种方法都可能不准确,可靠的方法也许是用场相似度作指标。此外,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就出现了环流调整,该调整为南海夏季风建立打下基础,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则表现为低空环流的大调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高、低空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显著调整的结果,并非限于南海范围局部,南海夏季风建立不能看作是发生在南海的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87.
《地理教学》2007,(7):48-48,F0003
近日,印度用一枚自制火箭将一颗意大利卫星送人太空。这是印度首次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卫星发射。有评论认为,乘着这枚火箭,印度在茫茫太空的探索中又向前迈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印度从此跻身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相似文献   
88.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何敏  许力  宋文玲 《气象》2002,28(10):9-14
利用合成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冬季南海季风指数与850hPa风场、500hPa高度、海表温度、OLR等环境场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可能机制。指出冬季南海季风指数及环境场的异常特征可以作为预测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前兆信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概念模型,1998-2001年的预测试验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89.
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国强  朱乾根 《气象》2002,28(3):8-1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的特征。结果指出,1998年夏季副高脊线的平均位置偏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夏季风较强,强对流维持时间长;华北地区的夏季风较弱,对流比常年偏弱;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存在明显的低频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90.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溪  何财福 《气象》2002,28(5):11-16
通过对近20年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在南海夏季风活跃与中断期,南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以及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有明显的差异。从南半球向北传播的散度场低频振荡以及从北半球高纬向南传播的西风场低频振荡等的有利位相同时传入南海并共同作用可引起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或中断。各种低频振荡的有利位相传播到南海并发生锁相的时间决定着南海夏季风明显的活跃或中断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