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33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336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推动城乡各种“能量”的相互交换和双向流动,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城乡融合和城乡“对流”的内涵,探讨了城乡“对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和基本路径。城乡融合是城与乡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可以从总体思路、基本路径、主要维度、重点内容、实现过程等方面阐述城乡融合的内涵。城乡对流是城乡互动的形象表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举措和方法,主要包括要素“流”、产业“流”、产品“流”、公共服务“流”和文化观念“流”。城乡“对流”通过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资源要素良性循环、结构功能优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重塑,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城乡“对流”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产业格局重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重建、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城乡文化交流互补。  相似文献   
782.
针对松散地层自稳能力差,因钻孔掉块、缩径等引起提钻遇卡的问题,设计了PDH-130型新型双向旋冲挤密钻具,利用浮动芯管改变活塞配气行程,实现正向冲击回转挤密钻进及提钻时的反冲击功能。根据现场试验情况,对双向冲击矛结构进行了改进,以满足砂土、砂卵石等复杂地层旋冲挤密钻进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783.
井插值初始模型为基于模型的反演提供的低频信息往往不够准确,导致该模型驱动方法容易出现较大的波阻抗预测误差且建模效率较低.为缓解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反演更加擅长预测低频阻抗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数据与模型联合驱动的波阻抗反演方法.该方法联合地震和测井等数据,先后开展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波阻抗反演.首先,数据驱动部分使用井旁地震记录、测井导出的波阻抗曲线以及井插值低频阻抗曲线,搭建以双向门控递归单元为主要模块的波阻抗智能预测网络.其次,该网络预测的波阻抗的低频分量作为数据驱动初始模型,替代井插值初始模型而参与模型驱动部分.最后,模型驱动部分在地震数据匹配和数据驱动初始模型的共同约束下开展基于模型的反演,获得最终的波阻抗结果.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表明,本文方法相比于单一的数据驱动或模型驱动方法能获得更高分辨率和更高精度的波阻抗反演结果,从而为后续储层预测提供可靠的弹性参数分布.  相似文献   
784.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学杰  王哲  姚永坚  高红芳  李波 《中国地质》2017,44(6):1102-1114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板块边界,以台湾和马鲁古海为界,自北往南大致可以分为3段。北段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千岛海盆、日本海盆及冲绳海槽均为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中段菲律宾岛弧构造带为双向俯冲带,构造复杂,新生代经历大的位移和重组,使得欧亚大陆边缘的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成因存在很大的争议。南段新几内亚—所罗门构造带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及欧亚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不同阶段的俯冲、碰撞,也有大规模的走滑与弧后的扩张,其间既有新扩张的海盆,又有正在俯冲消亡的海盆。台湾岛处于枢纽部位,欧亚板块在此被撕裂,南部欧亚大陆边缘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俯冲于菲律宾岛弧之下,而北部菲律宾海洋壳沿琉球海沟俯冲欧亚大陆之下。马鲁古海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界又一转折点,马鲁古海板块往东下插于哈马黑拉之下,往西下插于桑义赫弧,形成反U形双向俯冲汇聚带,其洋壳板块已基本全部消失,致使哈马黑拉弧与桑义赫弧形成弧-弧碰撞。  相似文献   
785.
《岩土力学》2017,(12):3597-3603
无纺织物反滤排水应用常处于不等轴双向受拉状态,拉应变引起无纺织物孔径变化,易导致反滤性能失效。基于现有两种体系的无纺织物孔径参数理论解,推导不等轴双向拉应变状态下无纺织物的等效孔径理论解O_(95)~(bi)、及孔径分布曲线变化理论解PSD_(bi)。采用前人等轴双向拉伸孔径试验数据,对比两种理论解对该试验的计算结果,并试算不等轴拉应变下两种理论解的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PSD_(bi)理论解能预测等轴双向拉应变下孔径分布曲线的变化,不等轴双向拉应变下PSD_(bi)理论解的预测结果取决于方向参数K_a及应变值的大小。对等轴双向拉应变下O_(95)变化斜率的预测,O_(95)~(bi)理论解较准确,PSD_(bi)理论解计算结果偏大。O_(95)~(bi)理论解对于较厚无纺织物的O_(95)数值预测较为准确,对较薄织物预测结果偏小。以上误差与单向拉应变下两类体系公式的误差规律一致,该误差与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  相似文献   
786.
《岩土力学》2017,(12):3419-3426
为建立加载速率影响下煤体不同失稳形式的声发射-电荷判据,以阜新五龙矿某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试验研究方法,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煤体破裂过程声-电荷监测试验,深入研究了加载速率影响的煤体力学性质、破裂规律和煤体破裂过程能量耗散与声发射-电荷信号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越高,应力调整越提前,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增加,累积变形能耗散加剧,煤体失稳形式由静载失稳过渡到类动载扰动失稳,煤体失稳破坏的动力特征明显,压缩型冲击地压动力灾害发生几率增大;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破裂过程产生的声-电荷信号变化与煤岩受载的应力突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所用煤样的声发射-电荷信号进行量化分析,初步提出了判定煤体失稳形式的声-电荷复合判定依据,在不同矿区、不同工作面上,可依据监测获得的声-电荷现场数据辅以采动应力场的变化情况,对采动过速诱发的煤体压缩型冲击地压的发生几率进行预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787.
张玉伟  谢永利  翁木生 《岩土力学》2018,39(7):2555-2562
非对称基坑开挖引起的卸载-再加载作用常常对下方已建地铁隧道产生不利影响。为明确基坑施工过程对既有隧道的扰动作用,运用土工离心试验系统开展离心模型试验,试验中考虑非对称基坑开挖的卸载-再加载过程,以及基坑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并结合卸载-再加载过程的桩-土-隧道荷载传递机制,分析了不同开挖步和荷载施加对既有隧道位移和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引起了明显的地层损失,非对称卸载作用导致隧道发生上浮和偏移,基坑初次开挖对隧道的扰动较小,随开挖深度增加,扰动作用逐渐加强;距离基坑中心线近的左线隧道扰动作用更加明显,离基坑越远,基坑卸载-再加载扰动作用越不明显;荷载施加后,由于桩基荷载传递作用和隧道加筋阻拦作用,使得隧道衬砌应力重分布;位于两桩之间的断面扰动较明显,而位于桩侧附近的断面扰动较小,说明群桩效应对隧道扰动更明显。  相似文献   
788.
岩体的声学特性与应力状态和破坏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岩体声学特性的变化来分析岩体应力状态进而评价工程稳定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针对砂岩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并在加载过程中同步进行3个方向的声波测试,获得了砂岩加载过程中3个不同方向声波波速与应力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力的增加,轴向波速逐渐增大,横向波速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考虑到不同方向声波测试结果的差异性,采用含不同倾角裂隙的石膏试样进行声波试验。结果表明,当裂隙方向与声波传播方向一致时,波速最大,与声波传播方向垂直时,波速最小;此外,为分析岩样波速与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建立了波速与体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体应变的增加,平均波速逐渐增大,在体应变达到最大值附近时,平均波速达到最大值,在体应变下降阶段,波速开始下降;根据轴向波速与应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应力与波速的指数函数拟合公式,据此可以通过现场测试获得的波速预测现场岩体的应力范围,进而评价工程岩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789.
共面闭合断续节理岩体强度特性直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通过直剪试验条件下的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节理连通率、节理排列方式、正应力条件下同时包含闭合节理和岩桥的剪切面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及其相应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了节理、岩桥变形和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790.
论雪峰山构造带中生代变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梁新权  范蔚茗 《湖南地质》1999,18(4):225-228
雪峰山构造带于中生代发育两套相反的逆冲剪切推覆构造系统,它们是壳块不同演化时期多向运动变形的产物。会聚式地幔蠕动和扩散式的地幔蠕动所产生的岩石圈增厚和减薄,是引起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活化的根本原因,太平洋壳体的西向碰撞、印度壳体的东向碰撞及周缘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效应,则是不可忽略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