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08篇
  免费   7159篇
  国内免费   2304篇
测绘学   597篇
大气科学   356篇
地球物理   29437篇
地质学   8909篇
海洋学   1049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1495篇
自然地理   332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774篇
  2022年   1011篇
  2021年   1214篇
  2020年   827篇
  2019年   1040篇
  2018年   677篇
  2017年   650篇
  2016年   575篇
  2015年   932篇
  2014年   1508篇
  2013年   1319篇
  2012年   1670篇
  2011年   1550篇
  2010年   1499篇
  2009年   1697篇
  2008年   1667篇
  2007年   1285篇
  2006年   1388篇
  2005年   1248篇
  2004年   1243篇
  2003年   1240篇
  2002年   1400篇
  2001年   1307篇
  2000年   1183篇
  1999年   1170篇
  1998年   1138篇
  1997年   1195篇
  1996年   1256篇
  1995年   1327篇
  1994年   1200篇
  1993年   1249篇
  1992年   1243篇
  1991年   1081篇
  1990年   970篇
  1989年   666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44篇
  1979年   45篇
  1978年   21篇
  1976年   19篇
  1974年   20篇
  195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81.
以某高墩大跨桥梁为例,将工程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于高墩桥梁的抗震设计中。深入分析了在盆式橡胶支座和新型双曲面支座下,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墩高的桥梁进行地震反应模拟的工作原理及力学模型,对二者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新型双曲面支座的优点,为以后的高墩桥梁的减隔震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2.
由于避开了地表低降速带和风化层的影响,井间地震能够采集到高频地震信号,经过资料处理可以得到较高分辨率的速度和上行反射波成像剖面。2004~2005年,胜利油田在垦71 区块实施了8对井间地震资料采集。针对原始资料特点,研究了以层析成像、管波衰减、VSP-CDP技术和有限角度叠加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较好地完成了该区块的井间地震资料处理。初步分析解释表明,井间地震可以识别低序级断层、小幅度构造和薄储层。  相似文献   
183.
岩溶探测中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在岩溶地区开展的工程勘察实例,运用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钻孔之间的地质剖面.在确定岩溶、裂隙、破碎带的空间位置方面所能解决的程度、适用条件、准确性等方面,表明该技术是一种数字化、高精度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4.
高精度煤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煤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今后应努力研究和须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如频率的问题,小面元高密度采集问题,加强叠前研究工作问题,及单点地震技术应用问题,从而实现高精度勘探的目的,满足煤矿生产、建设、安全等日益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5.
欧北地区深层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辽河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以往采集的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都较低,已经严重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为了彻底摆脱地震资料品质对勘探工作的束缚,努力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辽河油田首先选择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北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最佳岩性激发、有效弱信号保护和变观测系统施工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6.
Ordovicia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 beds are the major type of producing formations in the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se beds clearly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distance of the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 from the top of the secti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becomes weak or is absent when the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are less than 20 ms below the top Ordovician. The effect on top Ordovician reflection became weaker with deeper burial of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but the developed deep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caused stronger reflect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Ordovician. This interior refl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trong long-axis, irregular and bead string reflections, and was present 80 ms below the top Ordovician. Aimed at understanding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pect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which uses frequency to "tune-in" bed thickness, was used to predict Ordovicia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formations in the Tahe oilfield. Through finely adjusting the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lice at 30 Hz of the tuned data cube can best represent reservoir bed development. Two large N-S-trending strong reflection belts in the mid-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along wells TK440- TK427-TK417B and in the eastern part along wells TK404-TK409 were observed distinctly on the 30 Hz slice and 4-D time-frequency data cube carving. A small N-S trending reflection belt in the southern part along wells T403-TK446B was also clearly identified. The predicted reservoir bed development area coincides with the fracture-cavities connection area confirmed by drilling pressure testing results. Deep karst cavities occur basically in three reservoir bed-development belts identified by the Ordovician interior strong reflection. Spectral decomposition proved to be a useful technique in identifying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相似文献   
187.
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是目前引人关注的研究课题。鉴于目前一些文章在表达克拉通状态时引用的地质图件不准确,忽略了华北克拉通从古至今的不同阶段的演化,不能正确的表达克拉通在破坏之前或之后的状态,本文强调华北克拉通破坏前的状态是研究的重要基础。华北克拉通是经历过多期克拉通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8.
地震瞬时属性分析技术在岩溶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地震瞬时属性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处理方法,分别对岩溶在地震剖面、瞬时振幅剖面、瞬时频率剖面、瞬时相位剖面上的表现特征作了说明.并结合实际资料进行多参数解释,进而确定地下岩溶的发育情况、分布范围和规模,同时对异常进行钻井验证,结果表明,地震瞬时属性分析技术比常规地震处理方法能更好地排除干扰,确定岩溶异常.  相似文献   
189.
"5·12"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地震堰塞湖应急遥感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空军、总参等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快速获取了北川、汶川等极重灾区的航空遥感资料.本文介绍了以航空遥感资料为主,结合北京1号小卫星、CBERS-02B等卫星数据快速调查地震堰塞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0.
"5.12"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立即采用"赛斯纳"高空遥感飞机,携带高清晰彩色数码相机及先进的POS系统,迅速获取了重灾区的航摄图像数据。本文以震中附近的映秀镇地区为例,简要介绍了以该高质量航摄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字滑坡技术,快速进行震后重灾区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