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8篇
  免费   1977篇
  国内免费   2080篇
测绘学   259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1500篇
地质学   7671篇
海洋学   1067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429篇
自然地理   1056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418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461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460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332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389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372篇
  1999年   334篇
  1998年   344篇
  1997年   383篇
  1996年   373篇
  1995年   310篇
  1994年   278篇
  1993年   227篇
  1992年   251篇
  1991年   207篇
  1990年   199篇
  1989年   167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50年   3篇
  1946年   4篇
  1944年   3篇
  194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对福建深沪湾地学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系统的考察基础上,对福建深沪湾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统计研究,并对其中的地质遗迹景观和类型进行系统分类,着重对海底古森林、古牡蛎滩、红土台地、古人类活动遗迹发现点和海蚀地貌等核心地质景观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科学意义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对翁通-爪哇海台ODP807站的浮游有孔虫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已有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揭示了晚第四纪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及上部海水垂向结构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自53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温跃层深度(DOT)都经历过显著的变化,其中年平均SST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达4.2℃,DOT的波动范围更是超过100m,这进一步论证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频谱分析还揭示出SST和DOT变化不仅具有典型的100ka冰期/间冰期旋回,还有热带地区特有的半岁差周期,说明研究区的古海洋学变化既有高纬驱动的作用,也有热带驱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湖区风环流对湖泊环流影响的探讨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北半球大湖中普遍存在的大规模反时针环流的形成,提出了一种物理解释,认为大气在经过湖体时的地转适应过程产生了一个有利于这种环流形成的附加风场。这种环流的强度在一年四季中是变化的,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三维非线性水动力学数学模型。数值试验表明,风场的有旋性对这种环流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计算得到的环流形态基本上与实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4.
应用U37^K和δ^18O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水古温度和海平面变化,U37^K-SST沉积记录表现了冰期/间冰期模式.U37^K-SST在冰后期23.3-26.9℃;末次盛冰期22.2-23.8℃.末次盛冰期时古温度比目前平均低4.7℃,南海北部季节性温差冰后期在4.5-7.0℃;末次盛冰期在7.0-9.0℃,远远超过同一纬度太平洋季节温差.末次冰期以来在气候降温的同时,伴有海平面下降,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海平面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15.
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沉积物中Zr/Rb值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复杂,湖泊沉积物中的粒级差别很大,单一的测量方法往往难以奏效。Rb、Zr是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稳定元素,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别,Rb一般富集在细颗粒中,Zr则在粗颗粒中含量较高。研究发现,湖泊沉积物中Zr/Rb比值与粘土(<2μm)含量存在显著相关,Zr/Rb值反映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大小。Zr/Rb比值所揭示的青藏高原中部280万年来经历的3次大的环境演化过程与岩性变化、孢粉指标反映的环境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6.
向荣  阎军 《海洋科学》2002,26(4):17-20
温度和盐度是海洋中两个最基本的理化指标 ,在现代大洋中 ,海水温盐场的变化对现代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如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 ,对海洋中古温度和古盐度的恢复 ,是重建古海洋环境的前提。大洋表层的海水盐度主要受蒸发 降水平衡、陆地淡水注入和上升流因素的影响。当蒸发大于降水时 ,盐度偏高 ,如现在的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等 ;当降水强于蒸发时 ,盐度降低 ,如现代的赤道太平洋。此外 ,河流冲淡水能使边缘海盆的海水盐度降低 ;冰期 间冰期的冰川溶水受全球冰体积的变化控制能…  相似文献   
117.
白令海峡首次张开和中美洲航道关闭是新生代晚期两个最重要的古地理和海洋事件。除了其区域生物地理效应外 ,这些事件改变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航道的形态 ,对北半球大洋环流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白令海峡首次张开所产生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软体动物在北太平洋、北冰洋和北大西洋之间的交流。这一事件被称为“横越北冰洋的交流” ,涉及295个软体动物种 ,其中源于太平洋的261个 ,源于大西洋—北冰洋的34个。由于新第三纪晚期的这种交流 ,现今北冰洋软体动物的大部分源于北大西洋 ,尤其表现在北美北冰洋和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 ,而大…  相似文献   
118.
运城盆地11 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迁与湖面波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黄土区湖泊沉积研究来恢复古气候、古环境,是对黄土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补充和检验。通过山西运城盆地硝地湖泊沉积物的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结合史料记载,探讨了该地区11kaBP以来古气候演化和湖面波动的历史。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YD(Younger Dryas)事件,进入全新世后气候有显著的趋势,最高湿润度发生在7.88-5.15和5kaBP后,气候逐渐变干,湖面波动与气候波动相关,全新世早期湖面开始上升,湖泊扩张,5kaBP后湖泊萎缩,盐类结晶析出。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南海294站深海柱状剖面孢粉、藻类的研究,将294站从下至上划分为7个孢粉组合带: 带为Dacrydium-Pinus-Lithocarpus-Quercus(常绿)-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Castanopsis-Lithocarpus-Dacrydium-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 带为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odocarpus-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Polypodiaceae-Cyathea-Pteris-Pinus-Gramineae; 带为Quercus(常绿)-Podocarpus-Lithocarpus-Pinus-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Pinus-Quercus(常绿)-Palmae-Mangrovepollen-Gramineae; 带为Dacrydium-Palmae-Mangrovepollen-Pinus-Cyperaceae-Cyathea。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地区12万年以来5个植被、气候演替阶段,依次为: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南海294站柱状剖面地层时代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0.
秦蕴珊,男,山东掖县人,1933年6月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秦蕴珊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海洋与湖沼》学报主编。他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陆架沉积作用和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及物质组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研究,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并编绘了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陆架的海底沉积模式。被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