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71.
据延庆杨户庄等剖面的介形类化石,结合孢粉、有孔虫及延庆盆地的古地磁资料,确定含化石地层为下更新统。通过剖面下部产出的海相介形类、咸水介形美、有孔虫及剖面上部含的有孔虫、咸水介形类、轮藻等化石古生态的分析,认为延庆盆地在早更新世曾通过河道与海洋相通。推断有2个可能的通道:(1)吉永定河、桑干河、妫水河等河流;(2)经过八达岭、军都山的河流.笔者从地层对比确认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八达岭、军都山等山峦可能是早更新世以来逐渐升高形成的.  相似文献   
72.
微体古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学领域的深入和拓宽,微体化石的生态研究已成为这个领域中自70年代后期以来的一个热点和新趋向,研究者已引入包括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稳定同位素、形态功能分析、化石组合分析及定量分析等多种手段,以探索微体化石的生态,并将微体古生态研究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古海洋、古地理、占环境再造和生物演化、生物大绝灭机制等研究领域;这与以研究微体化石的形态、分类、命名和生物地层为主题的传统微体古生物学形成对比,两者实际上已形成微体古生物学领域中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或分支。  相似文献   
73.
川西北地区早志留世风暴岩及其环境与古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区为扬子地块西北缘的一套巨厚页岩、泥岩层,间夹生物礁、生物丘及透镜状和不规则层状风暴生屑灰岩。根据风暴岩的地层分布及岩石学特征,作者将三类不同层位的风暴岩划分为A,B,C,D,E五类:A、B型为近源风暴岩,C、D及E型为远源风暴岩。从A型到E型反映出风暴能量逐渐减弱,水体加深的趋势。由于生物碎屑层形成在泥质陆架上,使生境的底质性质发生变化,造成底栖生物群落从适于泥底生活的内栖生物群落通过埋藏反馈作用转变为表栖固着生物群落,形成众多的礁及丘。一般A型风暴岩是本区礁的基底;B型因其沉积位置较A型深且规模小,仅在少数地方可见其上发育丘1C型风暴岩之上可见生物层;而D、E型不适于表栖固着生物发育,其上均为泥页岩所覆盖。  相似文献   
74.
青海唐古拉地区侏罗纪非海相双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家润  史晓颖 《地球科学》1993,18(4):369-380,T002
  相似文献   
75.
丁秋红 《吉林地质》1993,12(4):32-41
本文在系统研究吉中地区晚期中生代植物群的基础上,论述了沙河子组和大羊革沟组植物群的演替,分析了化石植物群的保存特点及其沉积环境。应用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依据现实主义类比原则,分析了植物群的古气候意义,认为本区晚中生代由温暖、潮温的温带型气候转变为温热、湿润的暖温带型气候条件。根据植物群的组成和性质特征,认为本区晚中生代植物地理区应属瓦赫拉梅耶夫(1988)划分的西伯利亚—加拿大植物地理区范畴。  相似文献   
76.
77.
笔者较系统地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以下简称扶、杨油层)介形类的组合特征、分布范围以及古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扶、杨油层沉积时期的介形类自初期少量出现,之后发展并繁盛,末期全部绝灭。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介形类动物群的属和种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其壳饰类型、分布范围与壳体保存状况也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但总体上仍为壳饰简单、属种类型较多、大小个体混生并生活于浅水湖泊环境的介形类群体。对介形类的埋葬环境与分布范围的分析表明,仅含有少量介形类化石碎片的杨五组、杨四组的沉积环境为冲积平原环境,而含有较丰富介形类化石的杨三组—扶上组的沉积环境则以浅湖环境为主,并自杨三组沉积时期在该区中部出现大范围的浅水湖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分布范围与水深在缓慢的扩大或增加,至扶下组沉积时期该湖泊向西已扩大至大庆长垣以西,从而与齐家—古龙地区的湖泊连为一体,组成统一的松辽古湖泊。湖泊水体浅、气候干燥、氧化作用强,可能是造成该时期湖相砂、泥沉积物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8.
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礁造礁生物研究主要以藻类为主,如叶状藻、管孔藻等。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陆续发现一些新型的造礁生物。其中重要的一种造礁生物是Ivanovia cf.manchurwa群体泡沫状珊瑚。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我们认为:Ivanovia cf.manchurica是黔南晚石炭世的重要造礁生物,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普遍发育,其古生态特征在不同环境中具有明显差异,生长方式明显不同,构成独特的生态类型。lvanovia cf.manchurica主要有四种生长方式:覆盖式、缠绕式、包覆式和孤立分布式。其不同生长方式、古生态类型决定着是否成礁以及成礁方式和礁体规模。其中覆盖式、缠绕式两种生长类型多构成大小不一的礁体,而包覆式、孤立分布式生长类型则分布零散,成礁性不明显。Ivanovia cf.manchuria礁体的发现和造礁生物研究,丰富了晚石炭世生物礁的类型,为F/F事件后石炭纪礁体重建提供了典型实例,有助于石炭纪礁体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9.
广西田东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绝灭及生态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广西田东地区浅海相二叠系-三叠系剖面为研究对象,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绝灭与浅海生态环境演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镜下化石鉴定与统计结果表明在P/T界线附近生物物种两次急剧减少,一次为生物大绝灭所致,另一次为生物迁徙所致。另外,本剖面上所研究的物种的数量变化是突变的,而不是渐变的。在残存期内,腹足类生物较有孔虫生物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恢复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整个剖面沉积为一个海浸的过程,其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之交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80.
凌媛  王永  王淑贤  孙青  李海兵 《地学前缘》2022,29(2):327-342
海洋和湖泊具有重要的气候环境和生态调节功能。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变,将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评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生物标志物具有生物专属性,提供了使我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地质历史中各种生物演变的工具。本文初步总结了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标志物(烷烃、酸类、醇类、酮类、酯类、甾类、藿类、萜类和甘油四醚类等)的特征和来源。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以长链的烷烃、脂肪酸、脂肪醇和木质素、萜类等较为常见;水生微藻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有长链烯酮、烷基二醇和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类化合物(HBIs)等;微生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有细菌藿烷多元醇(BHPs)、异形胞糖脂和支链烷烃类等。今后结合生物标志物单体同位素分析和基因、蛋白质组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加强不同生物标志物对应的生物种属的生态学研究,古今生态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分子来源研究提供新的可行途径。本文还综述了生物标志物指标在重建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产力和营养状况方面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将偏向于从定性向定量化重建转变,在海洋研究中应用较成熟的指标将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湖泊环境中。此外,多指标结合使用将提高重建古生态系统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