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3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418篇
地球物理   392篇
地质学   682篇
海洋学   367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垂向带发育特征及其识别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胜章  夏日元  刘莉  唐建生  梁彬 《地质学报》2016,90(9):2490-2501
岩溶储层在垂向上的分带性是岩溶在垂向上发育不均匀的客观表现。根据现代岩溶理论,通过对大量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按照岩溶缝洞系统发育强弱及地下水运动方式、岩溶作用方式,将岩溶储层垂向上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潜流溶蚀带等四个岩溶发育带,并建立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垂向带划分的测井响应与岩溶成因组合指标体系。测井响应指标包括自然伽玛、电阻率、井径等;岩溶成因指标包括地下水径流方式、岩溶作用类型、充填特征和岩溶个体形态等。根据岩溶储层垂向带划分标准,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垂向带发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不同地貌区岩溶储层的垂向带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表层岩溶带以大中型溶蚀孔洞为主,测井显示为高伽玛,低电阻;半充填(或未充填)时测井表现为低伽玛,低电阻;垂向渗滤溶蚀带以高角度溶缝和小型溶蚀孔洞为特征,测井显示为低伽玛,高电阻;径流溶蚀带多发育大型溶洞,测井显示为高伽玛,低电阻;潜流溶蚀带岩溶弱发育,测井显示为低伽玛,高电阻。  相似文献   
72.
《四川地质学报》2016,(4):573-578
大白岩式铝土矿为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是四川铝矿种主要产出形式之一。通过研究讨论区域成矿背景,研究该典型矿床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型,结合数值分析,利用mras软件圈定大白岩式铝土矿预测潜力成矿区,为下步找矿工作理论指导,寻找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73.
华南大陆内部燕山期的岩浆事件可分为2期:燕山早期180~150 Ma,燕山晚期140~80 Ma。而处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滇黔贵等地,仅见有第二期晚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与相关成矿作用,缺乏第一期岩浆活动的时间记录。本文在滇东建水地区首次发现了麦地村煌斑岩,对其进行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煌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8.4±2.4)Ma(MSWD=4.2),为晚侏罗世的产物,补充了该区较为空白的第一期岩浆热事件。麦地村煌斑岩不相容元素明显高于原始地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e等富集程度不明显,高场强元素中U、Ta、Pb等表现出一定程度富集,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不具有Nb-Ta-Ti负异常的俯冲型配分曲线特征,具有明显的OIB型洋岛玄武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为板内伸展环境下的产物。滇东地区发育中生代时期的NNE构造,早期NNE向褶皱叠加有后期同方向正断层。早期褶皱表现为SEE-NWW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特征,后期断层表现出同方向张应力作用下的特征。煌斑岩正是由于该区发生挤压之后伴随着一期应力松弛调整,伸展减压作用诱发地幔物质部分融熔,来自于深处的软流圈地幔流体与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富集型地幔,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局部受热、部分熔融,发生上升侵位。煌斑岩的侵位时间即是滇东地区中生代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起始时间。  相似文献   
74.
阿留申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最北端,是东太平洋型俯冲和西太平洋俯冲的过渡区域。该俯冲带火山岛弧距离海沟的距离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而形成地球上独特的岛弧火山链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运动学成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形态数据、运动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尝试运用构造赤道理论探讨该现象形成的运动学背景。阿留申俯冲带的几何学数据表明:从俯冲带东段(175°E)至俯冲带西段(155°W),火山岛弧距俯冲海沟的距离从80 km增加至250 km。与此同时,俯冲板片的倾角由60°减小至30°。板块的运动学分析表明:相对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东段的运动矢量为48 mm/a,向北运动;逐渐转变为西段的78mm/a,向西北方向运动。相对于软流圈,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始终向西北方向运动,速率向西逐渐增加。因此,在俯冲带的东段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存在30°左右的夹角,而这个夹角在西段几乎不存在。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会导致软流圈对俯冲板片的反作用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俯冲角度和俯冲带宽度。太平洋板块相对北美板块和相对地幔的速度方向夹角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阿留申火山弧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运动学成因。  相似文献   
75.
通过断裂分析及构造演化,并结合油气地化指标,综合研究认为,哈得逊油气的总体运移特征为“多期充注,晚期成藏”,即有垂向又有横向。海西末期-喜山期主干断层继承性活动,形成断穿石炭系底部的复活断层及伴生断层,沟通寒武系、奥陶系油源。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来自寒武-奥陶系的油气沿羊屋2 井区深大断裂纵向运移,哈得逊石炭系整体南倾,未发育有效圈闭,两期油气均未有效成藏。晚喜山期受南北向造山运动影响,石炭系地层发生翘倾作用,形成有效圈闭。同时,古生界的深大油源断裂复活,聚集在奥陶系古油藏中的油气沿断裂垂向调整至石炭系东河砂岩,并在北倾斜坡的背景下,油气自北向南短距离侧向运移,聚集于哈得逊石炭系圈闭中,形成现今哈得逊油藏。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灰石山东北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矿床的产出受地层和构造的双重制约。矿区的二叠系双堡塘组是矿源层,矿体具有明显的层位控制性;北东东向断裂构造提供了热液通道并进行了叠加改造;矿床成因类型属于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  相似文献   
77.
文章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土默特右旗中北部近年发现的翁公敖包航磁异常进行推断与解释,在对找矿有望的航磁异常进行筛选后,对翁公敖包航磁异常进行了野外地质-地球物理查证,确定异常为铁矿所致;采用向上延拓、垂向导数、斜导数及小波变换等方法对航磁异常进行数据转换处理,以获取铁矿体的横向及纵向分布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8.
采用1980—2000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北半球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行星波的Eliassen-Palm(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平流层整层温度和纬向风场的十年际变化特征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的十年际变化在高纬度中下平流层12月呈明显增温趋势,1月转为较弱的冷却趋势,2月为明显的冷却趋势。纬向风在中高纬平流层12月呈明显的减速变化,1月减速区与加速区相间分布但强度均较弱,而2月为明显的加速趋势。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向热带对流层顶的传播减弱,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整层的传播明显加强;1月沿两支波导的传播趋势未变但均较弱;而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转为加强趋势,沿极地波导的传播转为减弱趋势。相应地,EP通量散度场的十年际变化形势沿两支波导在12月与2月相反,1月为过渡阶段。因此,北极平流层温度、纬向风、EP通量及其散度场的十年际变化在冬季内呈现一个从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的负极趋势向正极趋势逐月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9.
80.
以镇海、奉化分别作为宁波沿海和内陆空气质量代表站。基于代表站2013-2017年污染物资料和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冬季激光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宁波地区沿海和内陆站点的空气质量差异;利用NCEP的GDAS(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资料和ERA-Interim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评估两地气溶胶来源及大气自净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宁波沿海和内陆地区中度及以上污染主要集中于冬季,冬季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镇海NO2浓度较奉化显著偏高,而两地PM2.5 和PM10 浓度差异较小。冬季镇海和奉化3km以下都存在消光系数大的气溶胶集中层,镇海3km内消光系数平均值较奉化偏高约40%。两地中度及以上污染时,镇海和奉化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来自宁波西北方向的内陆地区,比例分别为90%和63%,镇海地区其余10%左右来自近距离低空偏东气流的输送,而奉化地区有37%来自浙江西南部的短距离输送。冬季当宁波地区出现区域性优和中度以上污染时,浙江北部沿海分别盛行东北风和西北风,空气质量优时混合层内平均风速大于中度以上污染时。浙江省大气自净能力比值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小,宁波地区优等空气质量大气自净能力约为中度以上污染的 1.5倍。大气自净能力在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差异显著,可作为大气污染发生、发展和消退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