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4篇
  免费   613篇
  国内免费   748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277篇
地球物理   715篇
地质学   2643篇
海洋学   173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5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是目前引人关注的研究课题。鉴于目前一些文章在表达克拉通状态时引用的地质图件不准确,忽略了华北克拉通从古至今的不同阶段的演化,不能正确的表达克拉通在破坏之前或之后的状态,本文强调华北克拉通破坏前的状态是研究的重要基础。华北克拉通是经历过多期克拉通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23.
珲春中部土壤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XRF-X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吉林省珲春中部常量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等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MgO(0.85%)、CaO(0.95%)的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土壤平均值(分别为1.8%和3.2%),Fe2O3(3.41%)、K2O(2.61%)、Al2O3(13.33%)、SiO2(69.25%)含量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基本相当(分别为3.40%,2.50%,12.60%和65.00%),Na2O(1.83%)含量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1.60%).暗棕壤和白浆土两种类型土壤剖面常量元素组成差别不大,在垂向上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Sa、Saf和ba指标反映出暗棕壤土壤的风化淋溶度略强于白浆土,在剖面不同层次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Sa和Saf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表层土壤的ba值比深层土壤高.  相似文献   
24.
岩石圈中热压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中西部地区发育众多前陆冲断带,它们具有构造变形复杂、油气潜力大和有别于经典前陆盆地的沉积和油气地质特征,但其成因过程和动力学并不清楚。文中利用中西部盆地区的地温、岩石热物性参数和地热学模拟技术,分析该区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进一步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盆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和岩石圈性质。研究表明,中西部各主要盆地的岩石圈具有厚度大、强度高、地温低等热-流变学特征,表现为刚硬块体;而其周缘和造山带区却表现为温度高、强度低和厚度小等特征,是构造变形的易发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岩石圈性质和变形过程等深部构造对前陆盆地成因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而初步归纳这类陆内再生前陆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发育于小型克拉通块体的边缘,其就位受控于岩石圈热-流变学非均质性和构造继承性,其动力来源是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挤压作用。上述研究为探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前陆盆地成因机制提供了深部资料和岩石圈热-流变学约束。  相似文献   
2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断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复杂多样,除规模较大的逆断层外,还发育一系列北西向的走滑断层。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断裂体系分析表明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的走滑断层可分为花状走滑断层和简单走滑断层两类,二者在成因、剖面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认为走滑断层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双重控制作用,即能作为有效的运移通道,又能够起遮挡作用而形成圈闭。  相似文献   
26.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上三叠统延长组顶部遭受到强烈风化及河流侵蚀等地质作用,形成水系广布、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古地貌景观。通过对下侏罗统延安组延10油层组和富县组地层等厚图及延长组顶面起伏图的编绘,基本恢复了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并将其划分为河谷、斜坡、阶地、高地、平原和潜丘6种古地貌单元。该种古地貌景观严格控制了下侏罗统富县组及延安组下部的沉积相类型、相带展布及压实披盖构造的形成。古河谷的下切作用不仅使延安组下部与油源层的接触距离缩短,又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如遇到有利的储集体与背斜、鼻隆等构造,即可有机配置、富集成藏;同时地层水特征表明斜坡带保存条件最好。指出前侏罗纪古地貌斜坡带上的坡嘴、阶地及潜丘是勘探延安组下部油藏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27.
葛店煤矿双庙扩大区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勘探区为一轴向北北东向的不对称向斜构造,地层倾角26°~30°,测区深部有岩浆岩侵入体,严重影响煤层赋存形态;地表条件复杂,村庄密集、河流较多,测区东侧塌陷区水塘大面积分布.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施工难度大。本区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为12线18炮制,为避免偏移归位及叠加次数降低等问题,在向斜轴部两侧、村子周边及河岸处适当加密炮点,并在塌陷区利用钢钎插置检波器以保证CDP点完整性。数据处理采取了叠前反褶积、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数据处理效果显著。遵循多波组对比、多个数据体综合解释的原则,以纵向、横向和任意时间剖面相结合,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地震资料解释。本次勘探成果查明了主采煤层三2^2、二2煤层的构造形态及埋藏深度;解释落差5m以上断层34条,其中修改原有断层5条;另外新发现小于5m的异常断点22个。经巷道验证煤层底板标高误差0.43%~1.96%,巷道已揭露断层7条,与解释成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8.
根据克希霍夫积分法的原理,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特点,实现过程,以及对地震资料的要求,依托国家重大产业技术专项“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对“青海省鱼卡煤田四井田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进行叠前时间偏移,结果表明其能较好地解决成像质量差、能量聚焦不明显、绕射波收敛不理想等方面的难题。通过与叠后时间偏移对比,对于大倾角地层、断块小且多的破碎带、陡倾角不对称向斜等地质问题,其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成像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反映的构造关系更加清晰,同相轴连续性增强。总结该方法在多个矿区的推广经验.认为合理的观测系统、较高的资料信噪比,准确的测量资料及较高的中表层速度调查精度是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前提。  相似文献   
29.
南黄海北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北部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中唯一由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1)前造山期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2);(2)苏鲁造山带晚期前陆盆地阶段(J3—K);(3)造山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2t—E);(4)区域沉降覆盖阶段(N—Q)。对其中陆内断陷盆地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晚白垩世泰州组烃源岩发育,具有4套储盖组合,圈闭构造多,成藏配套条件好,计算其石油资源量约20×108t,是当前在南黄海获取油气重要突破的首选区域。  相似文献   
30.
武夷山南段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从下至上分为楼子坝群、丁屋岭组、南岩组和黄连组。过去因缺乏可靠的微古植物化石证据和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对其时代归属分歧颇大。为此,作者对该区的前寒武系进行了系统的微古植物取样、分析,参考最近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资料,认为:楼子坝群为前震旦系,大致相当于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丁屋岭组为下震旦统;南岩组和黄连组为上震旦统;江西东南部的"下寒武统炭质板岩"应归入老虎塘组,属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