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罗秋官 《地理教学》2014,(1):47-49,46
正区域地理历来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任何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对众多地理事实、地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每一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区域,可以说,区域地理既是系统地理的"出发点",又是系统地理的"归宿"。因此,在高中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除江苏、上海、海  相似文献   
102.
正一、高考地理试题中的比较情境笔者查阅近五年的浙江高考地理试题,能力型的试题始终占据很大的比重,在考查地理解题能力的高考地理试题中,采用比较性情境的题型随处可见,现列举如下。1.浙江卷选择题中的比较性情境分析浙江省在2009年第一次独立高考命题,这一年试题中很大的亮点就是比较性情境的大量运用。比如第1题,三类土壤的不同剖面深度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  相似文献   
103.
《今日国土》2011,(10):46
金岳霖先生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办者,也是最早把现代逻辑学介绍到中国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被赞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在熟悉金老的人眼中,他孩子气很重,是个顽童哲学家,而且越老越天真。他喜欢斗蛐蛐,还酷爱养犬斗鸡。他家里除了书以外屋角摆满了大大小小的  相似文献   
104.
《贵州地质》2011,(4):F0003-F0003
全国各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三次年会及“地质找矿认识论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于10月27日至10月28日往北京张开。来自国土资源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部分省(区、市)地勘局、高等院校以及社科界160多私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05.
随着GIS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然发展成为一个以领域应用为主的信息产业.纵观现今GIS技术的科研应用领域,大多数领域的应用都集中在其有很强空间属性的自然科学范畴中,而在同样需要时空属性支持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却为数不多.因此,为了增强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与时空属性相关的支持,研究G...  相似文献   
106.
王石磊 《地理教学》2011,(21):53+59-53,59
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命题特征在2011年陕西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体现明显。如工农业区位、大气运动、水文条件、地形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07.
一、利用物候现象作为单一的时空信息命制试题 我国陆地疆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不同季节的物候现象差异显著。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课程已经涉及了我国标志性物候,加之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我国标志性物候,如“春桃夏荷秋菊冬梅”通过历代文人诗句的描写已经人尽皆知,故地理试题中的标志性物候并不会给考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将包含物候现象的诗句设置为试题情境或选项,要求考生判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能摆脱考试冷冰冰的面孔,又能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是常见的命题角度。  相似文献   
108.
从自然哲学的视角提出"以自然为本"的理论命题,对"以自然为本"的理念进行哲学思辨,对"以人为本"观点的局限进行理论反思,论述了"以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辩证关系。认为"以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这两种观点相反相成,二者是一种互补互动的辩证关系。"以自然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前提,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两种原则都应坚持,不能偏颇,二者共同形成正确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必要张力。在涉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中,理应倡导"以人为本";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特别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还是倡导"以自然为本"为好。  相似文献   
109.
《国土资源》2005,(11):38-39
1.新农村建设,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