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5篇
  免费   1875篇
  国内免费   3736篇
测绘学   1413篇
大气科学   2305篇
地球物理   1456篇
地质学   6824篇
海洋学   1009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786篇
自然地理   1645篇
  2024年   139篇
  2023年   463篇
  2022年   572篇
  2021年   591篇
  2020年   491篇
  2019年   636篇
  2018年   496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448篇
  2015年   586篇
  2014年   769篇
  2013年   607篇
  2012年   717篇
  2011年   721篇
  2010年   668篇
  2009年   698篇
  2008年   697篇
  2007年   634篇
  2006年   566篇
  2005年   515篇
  2004年   475篇
  2003年   443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373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95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62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21.
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湿地退化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功能研究基础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对处于生态脆弱区的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松嫩平原西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4 488.13 km2,近50年来减少了62.54%;2000年斑块密度为1954年的1.67倍,且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周长均减小,说明沼泽景观破碎化严重;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近50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了19.4 km,主轴方向顺时针旋转了9.23o,表明了沼泽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不平衡性:湿地的萎缩程度偏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得出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减少及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该区生态环境原生脆弱性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导致的.通过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为沼泽湿地格局优化和生物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2.
在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中,褥垫层的厚度设计是一个重点,它是复合地基承载力能否全部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设计上基本是靠经验取值,缺少理论根据。从理论方面入手,推导了褥垫层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给出了最佳垫层厚度、桩土应力比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123.
结合某基坑支护工程实例,分析了土方超挖对土钉墙基坑支护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4.
杨生彬 《探矿工程》2006,33(8):8-10,16
北京市深基坑工程中土钉墙支护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对于边坡变形要求严格的基坑,采用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联合支护技术可有效控制变形,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该技术的设计思路及应用过程,说明了该技术的适用性,并就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5.
根据拟建建筑基坑的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基坑开挖深度等特点综合考虑,对基坑分段采用超前微型桩支护加土钉墙、放坡加土钉墙2种复合支护方案。实践证明,该工程所采用的多种复合式支护实施方案,技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26.
近几十年我国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类统计检验分析和旋转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确定中心站的方法,利用我国多年极端气温资料,对我国最高和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型态进行区划。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结合可以互相补充,使分区结果更具客观性。中国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年际变化分别可划为12和11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分别计算了各区域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以及各区域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检验证明分区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7.
Fine atmospheric dust includes mineral particles and aggregates, fibrous minerals and fibrous organic material. Generation, dislodgement and transport (deflation) of natural dust with the finer (〈4 microns) components suspended as silt-size aggregates, is widespread in and adjacent to the world's drylands, as well as deriving from volcanic vents. Silica is a highly fibrogenic agent in lung tissue. Long-term inhaling of siliceous dusts can lead to a number of fibrotic lung diseases, including natural (non-occupational) pneumoconioses (notably silicosis, but including asbestosis and others). Different polymorphs of silica show different levels of toxicity in interaction with lung tissue. Particles with highly active surfaces may release radicals, causing cell damage. Some types of inhaled particulates are degraded by macrophages, but many are highly resistant and persist in the lungs, some stimulating fibroblastic cells to deposit collagen. Silicosis is an inflammation of the lung commonly caused by silicate mineral particles, leading to fibrosis. Three types are recognized: nodular pulmonary fibrosis (simple or chronic silicosis), acute silicosis, and accelerated silicosis. Generally, finer particulates have greater oxidative capacity than the coarser fractions. They contain mor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their greater bioreactivity making them more toxic to pulmonary tissue. Nevertheless, inhalation of large dust particles (〉 10μm) may constitute a health risk if the mineralogy is toxic, regardless of where the grains lodge i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Dust may absorb harmful gases, disease-generating bacteria and carcinogenic hydrocarbon compounds. Silica-related respiratory disease may also an exacerbate cardiac problem, and epidemiology suggests a link with tuberculosis. Quantification of dust loading and exposure requires stud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supported by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airflow modeling and satellite-borne imagery. Some acute, short-term health impacts have been assessed using atmospheric and health records both before and after a dust storm or by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s within and outside such events. Analysis of the size, shap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ambient dust particulates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natural dust sources, dust concentrations, and potential particulate toxicity, as well as providing a datum for assessment of human exposure levels.  相似文献   
128.
采集和分析了五通桥区不同功能区和乡镇73个土壤样品,以了解山丘平原过渡区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重金属的平均含量为Pb32.18mg/kg、Cd0.82mg/kg、Cu28.61mg/kg、Zn108.08mg/kg、Ni32.66mg/kg、Cr72.44mg/kg;与四川土壤背景值相比,Cu、Ni、Cr的含量与之持平,Pb增加了0.11倍,Zn增加了0.32倍,Cd的积累较为严重,比背景值增加了10倍。污染评价结果显示该过渡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程度排序为工业区〉生活区〉农业区。Cd在六种元素的土壤污染分担率中占55.46%,是最主要的污染元素;土壤Cd含量与Pb和Zn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25和0.500),表明存在Pb—Cd和Zn—Cd的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129.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华  季媛  苗苗 《干旱区地理》2006,29(6):861-866
土壤风蚀造成的直接生态后果是土地资源的退化。在春播前两次沙尘暴事件中,对科尔沁沙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的土壤风蚀量及土壤特性进行了野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在同一沙尘暴天气下,由于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的不同,土壤风蚀量存在着差异,新垦农地和翻耕农地的风蚀量显著高于未垦草地、免耕农地和麻黄地;免耕农地则与未垦草地的风蚀量相差不大,风蚀危害较轻;麻黄地几乎不受风蚀侵害。新垦农地、翻耕农地、免耕农地、未垦草地、麻黄地两次观测的土壤风蚀量平均值依次为24.59、15.60、2.26、1.46和0.22 g/h.cm2。(2)基于土壤特性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结果表明,新垦农地和翻耕农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  相似文献   
130.
在青海省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于杂多群中首次发现筵类化石2属13种(含未定种、比较种).生物群以个体较小的Eostaffella属为主,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德坞期,与华南、藏东、塔里木盆地、西秦岭、俄罗斯等地同期生物群可很好地对比,属于低纬度暖水型特提斯生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