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5篇
  免费   1999篇
  国内免费   3960篇
测绘学   934篇
大气科学   490篇
地球物理   1832篇
地质学   11251篇
海洋学   1310篇
天文学   534篇
综合类   980篇
自然地理   893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383篇
  2021年   519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317篇
  2016年   365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885篇
  2013年   612篇
  2012年   891篇
  2011年   862篇
  2010年   741篇
  2009年   827篇
  2008年   762篇
  2007年   679篇
  2006年   817篇
  2005年   681篇
  2004年   542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511篇
  2000年   402篇
  1999年   382篇
  1998年   407篇
  1997年   442篇
  1996年   394篇
  1995年   432篇
  1994年   381篇
  1993年   392篇
  1992年   395篇
  1991年   279篇
  1990年   222篇
  1989年   225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3篇
  1974年   7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东太平洋海盆沉积物间隙水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东太平洋海盆沉积物间隙水中元素的变化趋势及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经过成岩改造的间隙水化学组成相对于海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K、Sr、B趋于亏损,Ca、Mg、Li则表现出亏损和富集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Si、Ba、Rb富集,Mn、Fe、Zn、Pb、Cu、Ni、Co则高度富集。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间隙水中金属元素可分成K、Sr、Mg、Li、Ca和Mn、Fe、Rb、Co,Zn、Cu、Ni、Pb两组。影响间隙水元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火山物质的海解作用,硅质生物组分和岩成碎屑组分的成岩作用及有机物的分解作用等。  相似文献   
992.
国外化学注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荣久 《西北地质》1994,15(3):16-21,29
本文根据国外科研、生产实践资料,阐述了国外化学注浆技术现状、化学注浆材料、施工工艺等的发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993.
994.
潘长云  王润民 《岩石学报》1994,10(3):261-274
喀拉通克Y1含矿岩体岩石类型属铁质基性岩类,岩体为单式岩体,具富镁、铁、碱、低钙贫铝的特点。组成岩体的各岩相是同一母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原始岩浆为来自上地幔的拉斑玄武岩浆。岩体锶初始比值约为0.7033,形成时代约为291Ma。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下,氧化物组分的变化使硫化物熔浆与硅酸盐熔浆发生分离,并在重力作用下聚积形成铜镍硫化物富矿。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李悦 《地球化学》1994,23(4):350-356
从地球化学角度出发,对钱塘江流域的物质平衡关系及起控制作用的化学风化反应进行了探讨和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提供了河水中大部分的K~+、Na~+和SO~2-_4。另外,灰岩地区碳酸钙的溶解反应提供了河水中大部分的Ca~2+和HCO~-_3,硅酸盐岩地区钠长石和黑云母生成高岭石的风化反应提供了剩余的K~+、Na~+、H_4SiO_4和大部分的Mg~2+及少量的HCO~-_3。石膏和白云石的风化反应控制了SO~2-_4和Mg~2+的平衡,其中碳酸钙的溶解反应占主导地位。流域的化学侵蚀率和机械剥蚀率分别为0.022和0.071(kg·m-2·a-1),碳酸盐岩区的物质流出量是硅酸盐岩区的2倍。  相似文献   
999.
新疆阿拉套山花岗岩类的岩石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泰禧  陈江峰 《地球科学》1994,19(2):149-156
新疆阿拉套山南坡东西向展布的花岗岩石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本区同时存在I型和S型两种类型的花岗岩,其分布受构造环境控制,靠近古板块缝合线为I型花岗岩分布区、远离古板块缝合线为S型花岗岩分布区。源岩性质和作用强弱等因素可能是造成岩石化学成分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对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岛弧花岗岩类成分极性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SiO_2含量相近的条件下,由北向南岩石中K_2O、K_2O+Na_2O、K_2O/Na_2O逐渐增加,而CaO逐渐降低;从北向南,微量元素Rb、Ba、Th、Zr、Nb、Ta、 ∑REE及Rb/Th、Rb/Nb、∑LREE/∑HREE、(La/Yb)_N 逐渐增加或具增加趋势,而 Sr、Co、Ni和Sr/Ba具逐渐降低或具降低趋势;同位素组成由北向南δ~18O、εs_r(t)系统增高,而ε_(Nd)(t)逐渐降低。这些组分的空间变化规律与环太平洋带位于俯冲带上盘向陆一侧的岛弧或大陆边缘岩浆中出现的成分极性规律相一致.分析认为,大陆壳物质以不同比例的加入是影响俯冲带岛弧花岗质岩浆成分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向陆一侧岩浆中陆壳物质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而幔源物质所占比例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