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2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394篇
大气科学   549篇
地球物理   733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366篇
天文学   226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25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1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弦支穹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弦支穹顶是一种受力性能优良的结构体系,它综合了单层网壳结构和索穹顶结构的优点,详细分析了影响弦支穹顶结构自振特性的各类参数,指出了边界条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当采用径向滑动边界时,即边界节点竖向和法向受到约束而容许径向在水平面滑动时,局部布索的弦支穹顶具有较佳的抗震性能;当边界条件相同时,弦支穹顶在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作用下反应相似,只是程度上不同。  相似文献   
192.
GPS观测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顾国华 《地震》2005,25(3):1-8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的GPS连续观测及基本站非连续GPS观测结果,分析了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年周期变化特点,讨论了获得中国大陆垂直位移长趋势速率的条件,说明由基本站(连同基准站)多期GPS观测得到的长趋势垂直位移速率是较为可靠的。由于不少GPS观测站有幅度达数cm的年周期变化及大部分区域站观测次数少,由1999年、2001年两期区域站GPS观测难以得到可靠的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基本站的观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主要特点是,速率较低,北升,南降,东强,西弱,西部相对东部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93.
利用Sobolev空间范数,给出了一般形式的Liénard型方程周期解估计,通过Schaud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94.
中国气温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的诊断和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重建了中国东部71个站1880—2004年四季气温距平序列。通过EOF分析发现了中国气温变化的2种最基本的模态:东部一致变化和关内关外相反变化。这2种模态不随季节变化,而且在不同时期也是稳定的。通过研究这2种模态与变暖趋势的关系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变暖主要是由于第一模态在该时期持续的正位相增强造成的;而20世纪20~40年代的变暖主要是由于第二模态所呈现的正位相所造成的。此外,我们检验了这2种模态在大气环流模式(CAM)中的表现。结果表明:121年(模式中1880—2000年)的集合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现第一模态的变化,而第二模态则仅在冬季表现明显。最后,以冬季为例,利用1880—2004年重建及观测的500 hPa高度场资料,通过合成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这2种模态的环流机制:第一模态正位相对应纬向环流增强,表现在地面气温分布上为东部一致变暖。而负位相则对应东亚大槽加深,东部地区一致变冷。第二模态正位相对应的环流分布则为从东亚北部到阿留申为负距平,东亚到北太平洋中纬度为正距平;对应地面气温分布为关内变暖关外变冷。负位相时环流分布基本相反。这样的环流机制得到了模式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5.
O.  G.  Lockwood  H.  Kanamori  郑建常 《世界地震译丛》2007,(3):19-27
试图利用小波变换在地震图开始部分检测长周期成分。分析了2004年12月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_w9.2级地震和2005年3月28日尼亚斯M_w8.7级地震的位移地震图。小波分析能够在S波到达台站前清楚地区分两次地震的长周期W震相的振幅。结果显示,2004年地震W震相的振幅明显更大。这一方法可以用于快速识别具有引发海啸可能的巨大地震。  相似文献   
196.
某隔震结构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脉动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国内最大单体隔震建筑建立了SAP2000三维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现场对实际建筑进行了平移振动、扭转振动、垂直振动和平面内弯曲4个方面的脉动测试。利用工程振动反演理论分析了该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阻尼等动力特性,将实测结构动力特性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详细分析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差别的原因,并据此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为今后类似结构的设计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97.
光电测距仪周期误差的正弦特性并不明显,对其原因从仪器结构、周期误差检定处理、实例等方面加以剖析,指出现行处理方式的不足,提出运用多次叠加的合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8.
基于MEM1谱分析的水文时间序列隐含周期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栋  朱元甡 《水文》2002,22(2):19-23
水文时间序列的隐含周期(本文将简单周期、复合周期及近似周期等统称为隐含周期)的识别、判定是一个重要而又较为困难的问题,相对成熟和有效的做法是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建立在最大熵原理(POME)基础之上的MEM1谱分析,克服了传统谱分析方法的诸多不足,具有频谱光滑、分辨率高等独特优势。为此,以黄河花园口(秦厂)测站年径流系列、月径流系列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隐含周期特性的研究为例,探讨了MEM1谱分析在水文时间序列隐含周期特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9.
周勇  李东涛等 《地质通报》2002,21(3):144-149
通过辽北早白垩世泉头组地层研究,提出泉头组沉积层序划分方案:划分为2个层序,11个旋回层序,20个基本层序;总结了层序划分的4种类型及其识别标志;识别出3种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体系、浅湖相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00.
应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全球及南北半球近100多年(1856~1997年)逐月地面气温距平序列的年际变化准周期性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序列中以准5~6年和准4年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是准两年周期振荡.各种准周期振荡年代际演变特征及其变率的阶段性,不但表现在振幅上,而且其波数亦很明显.上述特征在全球、南北半球都各有明显的差异.奇异交叉谱分析(SCSA)表明,全球平均地面气温的年际振荡与气候系统中其他各子系统所隐含的准周期信号具有各种耦合关系,尤其表现在与Nino区海温或南方涛动指数中的准周期信号的耦合关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