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3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462篇
测绘学   1001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937篇
地质学   899篇
海洋学   268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397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6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4年   6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青藏高原钠硼解石在水中溶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离子选择电极对钠硼解石在水中10~40℃的溶解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它的溶度积常数、溶解度、溶解热和溶解熵,指出在低温下钠硼解石是稳定的矿物,在高温转化为白硼钙石,为地球化学和地质化学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42.
川陕交界一带毒重石和钡解石矿的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建业 《西北地质》1993,14(1):20-22
毒重石和钡解石是稀缺的含钡矿石矿物、在我国仅产于新疆、浙江和川陕交界一带。本文着重介绍了川陕交界一带毒重石和钡解石矿的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属沉积改造型成因。并对毒重石、钡解石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43.
944.
《地震地质》1981,3(1):19
根据1973—1979年苏、鲁、皖、豫地区37个中小地震(M=2.1—6.0)震源机制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地震应力场的优势分布:主压应力轴约76°,主张应力轴约344°。表明本区处于北东东向水平压应力和北北西向水平张应力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之中。结合部分中小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及晚第三纪以来断裂走向的优势分布均为北北东向这一特点,推测现今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最后讨论了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其北部和南部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945.
《地球物理学报》1981,24(3):349-358
本文通过对直流电法测井应用数值解方法和应用几何因子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说明对直流电法测井应用几何因子近似,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946.
根据西藏札木和当雄地区区域地震观测资料,用平滑小震初动的方法得到了这两个地区的平均应力场,结果是: 1.当雄地区及札木的A区主压应力方向大体上为南北向,仰角较小,分别为23°和14°,说明两板块之间以水平挤压为主。 2.在札木的B区,主压应力方向为东西向,仰角为51°,说明和俯冲的情况相对应。 这一结果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模式基本上一致,说明了此地区无论大震小震郁受板块构造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947.
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应力场的研究是地震学中的一个基本课题。本文根据对四个方面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华北地区(φ30°-41°N,λ105°-124°E)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这些资料是:1.地震机制,包括1937年至1979年地震的断层面解和最近十多年中的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2.地震时的地面裂缝;3.公元143年至1976年41次M≥6地震的等震线的长轴方位;4.某些大地震地区的大地测量结果。这是一个一致性相当好的应力场,其最大压应力轴为北东东向,最小压应力轴为北北西向,并且都近于水平向。 从一些大地震的观测事实来看,具有这种一致性应力场的范围要比华北地区大,在远离华北的地方,仍表现出同华北以内相似的地壳应力场。这个事实表明,上述地壳应力场的来源,不限于华北地壳内部,而同更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有关。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同太平洋板块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华北所处远离板块边缘的特殊位置,可能是造成该应力场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8.
地震勘探中应用地面爆炸,往往产生严重的声波、地面波和浅层的干扰,而有效波能量的強度常比較微弱。“地形爆炸”就是鉴于以上情况而作出的某些改进。它的基本特点是利用地形特点而使干扰的能量减少到最低的水平,尽量提高有效波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949.
通过最速下降积分法获得了充液井孔中偏心点声源激发的井外波场的远场渐近解;利用互易性获得井外存在反射体时井内偏心接收的波场渐近解,渐近解结果与有限差分的结果吻合;分析了声源频率、偏心距离以及方位角对波场辐射与接收的影响.计算发现:声源频率是影响井外波场的主导因素,声源频率较低时,偏心点声源激发的远场波场与偏心距离无关,可以将偏心点声源视为中心声源;声源频率较高时,偏心点声源激发的远场波场与中心声源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异,且频率越高、偏心距离越大,差异越大.计算还发现:采用偏心声源与偏心接收时,辐射波场与接收波场的幅度都具有方位角依赖性.最后我们给出利用反射波幅度变化来消除反射体方位角180°不确定性的算例.  相似文献   
950.
本研究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3—2017年辽宁地区19个3.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的震源机制以走滑类型为主,P轴和T轴方位分别集中在北东东和北北西方向,分别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和主张应力方向一致.矩心深度结果反映辽宁地区在地壳内各个深度的位置都可能孕震,而以地壳中部最为活跃.灯塔地区地壳极浅部曾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在地震减灾工作中需要引起注意.而盖州地区地壳底部仍有少量地震,显示其附近岩石仍具有脆性特性,且该处邻近一级块体边界,贯穿地壳的断层导致下地壳也有地震发生.震源机制结果显示区域构造应力场对辽宁地区大部分地震的发生有着主导作用,在局部地区复杂的断层构造也会对震源机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