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516篇
海洋学   68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鱼类肌肉占体重的40% ~60%,不同于哺乳动物仅有肌纤维增大的肌肉生长模式,大部分鱼类肌肉呈现兼有肌纤维增生(Hyperplasia)和肥大(Hypertrophy)的生长模式,且在不同阶段,肌纤维肥大与增生对肌肉生长的贡献存在差异.对于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等大型经济鱼类,肌肉生长是其生...  相似文献   
32.
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33.
为了识别和掌握冷泉活动,大量的调查正在卡拉布里亚岛弧增生棱柱体开展。2005年夏天,意大利“OGS勘探者”号调查船在卡拉布里亚岛弧海区中发现了多处冷泉活动,现在已经被2006和2007年深入开展的两个海洋科学调查航次所证实(调查船分别为R/VMeter和R/VPourquoisPas)。  相似文献   
34.
楔形体在波浪中自由入水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体入水时波浪的影响不可忽略,基于流体力学模型采用VOF法,并利用自定义函数,模拟了楔形体的自由入水过程;同时结合推波板原理及海绵层消波理论实现了数值水槽的造消波,完成了波浪中楔形体自由入水的模拟,计算了楔形体入水时所受的水作用力、自由液面变化及物面压强分布等,研究了不同波高、周期以及在波浪不同位置入水时对楔形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数值模型可很好地模拟楔形体入水造成的射流及空泡的形成发展过程,波浪对楔形体入水的影响主要由波浪内部流场变化及表面波形决定,在波浪不同位置处入水对楔形体受力及入水形态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5.
The amount of methane leaked from deep sea cold seeps is enormous and potentially affects the global warming,ocean acidification and global carbon cyc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methane bubble movement and dissolution process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its output to the atmosphere. Methane bubbles produce strong acoustic impedance in water bodies, and bubble strings released from deep sea cold seeps are called "gas flares"which expressed as flame-like strong backscatter in the water column. We characterized the morphology and movement of methane bubbles released into the water using multibeam water column data at two cold seeps. The result shows that methane at site I reached 920 m water depth without passing through the top of the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GHSZ, 850 m), while methane bubbles at site II passed through the top of the GHSZ(597 m) and entered the non-GHSZ(above 550 m). By applying two methods on the multibeam data, the bubble rising velocity in the water column at sites I and II were estimated to be 9.6 cm/s and 24 cm/s, respectively. Bubble velocity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water depth which is inferred to be resulted from decrease of bubble size during methane ascending in the water. Combin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we concluded that formation of gas hydrate shel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methane bubbles entering the upper water bodies, while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water depth, bubble velocity, initial kinetic energy and bubble size, also influence the bubble residence time in the wate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ethane entering the atmosphere. We estimate that methane gas flux at these two sites is 0.4×10~6–87.6×10~6 mol/a which is extremely small compared to the total amount of methane in the ocean body, however, methane leakage might exer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cean acidification considering the widespread distributed cold seeps. In addition, although methane entering the atmosphere is not observed, further research is still needed to underst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increasing methane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and gas-water interface methane exchange rate, which consequently increase the greenhouse effect.  相似文献   
36.
刘敦一  耿元生  宋彪 《地球学报》1997,18(3):226-232
冀西北地区出露的太古宙变质岩系是华北地台北缘麻粒岩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区古老的地壳形成于2900Ma左右,为玄武质成分。古老地壳的熔融再造作用主要有两期,一期发生在2780~2761Ma期间,产生了研究区西部广泛分布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另一期发生在2561~2503Ma期间,形成在宣化-赤城一带广泛分布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此后,在2500~2400Ma期间发生了区域麻粒岩相变质改造,使部分岩石的同位素体系重新设置。  相似文献   
37.
增生楔主要由海沟复理石、远洋—半远洋沉积和洋岛/海山等大洋板块地层岩石及蛇绿岩共同构成,是汇聚板块边缘古俯冲带构造—沉积作用的综合产物,以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双冲断层和紧闭—倒转褶皱,以及片理、碎裂构造、小型褶皱、膝折等不同尺度的构造为特征.增生楔组成包括连续单元和混杂岩两部分,严格受滑脱面位置控制.增生楔是增生型造山...  相似文献   
38.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东特提斯构造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中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及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演化历史,本文在综述前人有关特提斯构造域时空演变和演化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昌宁-澜沧构造带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南冈底斯构造带古-...  相似文献   
39.
Taira  A 李文侠 《世界地质》1994,13(1):52-67
西太平洋现代日本本土(本州岛弧)与Izu-Bonin岛弧之间的弧-弧碰撞带(被称为Izu碰撞带或ICZ),为许多太古宙绿岩带的发展演化提供了一个非常适用的运动学模式。ICZ中地壳的成分组合、热结构和构造样式与许多太古宙绿岩带的非常相似,它们都是具有高热流值的、厚的、较年轻的片状岛弧地壳与另一个地壳块体的碰撞产物。ICZ导致了地壳厚层片体的叠瓦状构造,并伴有与古老增生柱相并置的沉积物。许多太古宙绿岩带也显示出类似的地质特征。我们认为地壳的这种递增叠瓦式构造是许多太古宙会聚型边缘的普遍样式。  相似文献   
40.
土楔和冰楔假形及其古气侯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