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421篇
海洋学   284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41.
赤峰市位于西辽河上游,保障该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而其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问题突出,亟待治理。本文从生态问题识别、功能定位分区和项目申报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聘请生态修复专业团队系统性开展赤峰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问题识别和生态胁迫指标诊断,紧盯国家“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和自治区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及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等对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合理设置修复单元分区与修复工程,完善项目申报机制,争取“十四五”期间获得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资金支持等建议。为赤峰市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盟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作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2.
敦密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敦密断裂带是规模巨大、发育历史悠久、活动期次较多的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新生代又继承性活动。该断裂带的启动时间为晚三叠世,休罗纪一白垩纪期间经历多次挤压、拉张及走滑运动,大规模左行平移时间为早白垩世末期,最新一次活动时间是在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43.
城市公园中的水生植物景观营建与水生态修复是公园水环境治理的关注重点。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公园水体中,人工种植了具有观赏性的外来物种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而水盾草生长范围的不断扩张对土著水生植物物种的存活、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水体的质量。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来控制水盾草的无序蔓延。然而,如何彻底解决水盾草的反复爆发问题,使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的负面干扰最小,仍然是水盾草防控工作的难点。综合分析了水盾草的生理生态特性、入侵途径和生态危害,阐述了影响水盾草生物量的主要生物和生态环境因素等的研究进展;从园林景观营建过程与后期水体生态稳定性维护管理视角,结合水盾草生态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土著植物、附生藻类和生态环境中非生物因子进行综合生态调控的建议,以期解决上述难点问题,并且为稳定城市公园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治理水盾草扩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4.
刺胞动物是华南寒武纪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类化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寒武纪多幕式爆发事件。本文主要根据寒武纪早期扬子板块陕南宽川铺生物群、湖北岩家河生物群以及澄江生物群产出的刺胞动物,探讨刺胞动物在寒武纪早期的演化框架,取得了以下初步认识。截至目前,所发现的寒武纪早期刺胞动物绝大多数都属于水母超纲,珊瑚纲的化石记录在寒武系幸运阶、第二阶保存较为罕见。其中寒武系幸运阶刺胞动物的化石记录全部属于底栖类型,体型小,且具有多种类型的身体辐射对称形式,绝大多数类型可以确定属于直接发育。第二阶刺胞动物仍以底栖固着类型为主,体形增大,仅见两、四辐射对称形式;而寒武系第三阶刺胞动物仍有底栖固着类型,但游泳的水母开始出现,体型增大明显,代表水母冠群的出现,以及世代交替的复杂生命周期的正式建立。从幸运阶到第三阶刺胞动物体型明显增大,可能与海水氧气含量增加有关。在寒武纪大爆发的背景下,刺胞动物的分异度和丰度在寒武系幸运阶就已经达到顶峰,然后在第二阶、第三阶开始衰减,这种变化可能与两侧对称动物辐射演化有关。华南刺胞动物的化石记录表明,寒武纪大爆发并非纯粹的一幕式爆发,其中充斥着一系列生物群的替代甚至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145.
半接双星(semi-detached binary)对于研究相互作用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大规模时域巡天时代的到来,预计将发现大量此类天体。针对海量的时域观测数据,需要一种快捷的建模工具对半接双星开展自动化光变曲线分析。基于神经网络构建了半接双星快速测光解轨模型。该模型根据光变曲线和已知的主星温度对半接双星的轨道进行建模,获得其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4个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半接双星神经网络解轨模型能够快速地对一条光变曲线建模。在测光误差小于光变曲线振幅1%时,模型对于轨道倾角接近90°、温度比约为0.6、光变振幅为1.84 mag的半接双星的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的测量误差分别为1.251, 0.004, 0.008和0.003。另外,模型应用在开普勒(Kepler)卫星实测光变曲线的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脉动食双星的光变曲线进行建模(拟合度可达0.9以上)。此外,该模型作为一个通用工具可以迁移到不同测光巡天项目上。  相似文献   
146.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一项复杂、综合性工程,工程实施形成了海量资料,通过数据平台建设可改变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提高数据资料的利用率,为后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研究提供支撑。本文提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在全面收集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资料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了高度集成,并基于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开发了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平台包含工程概览界面及组织管理、文件规范、辅助决策、工程项目、成效展示、宣传门户、系统管理等7大模块,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对宣传和推广“泰山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借鉴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7.
148.
磷(P)是水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因此,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控制流域P的排放;但氮(N)来源复杂,难以有效控制,导致湖泊外源的N∶P负荷比日益扩大.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N∶P比,因此,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可能会对沉水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采取控制实验,将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栽种于塑料桶中,每隔3 d添加1次N、P营养盐,实验设置5个处理,P外源性负荷量固定为4 mg/(m~2·d),N外源性负荷量分别为0、40、80、120、160 mg/(m~2·d).实验周期为80 d.结果显示:随着N∶P负荷比的增加,刺苦草的叶干重、植株总干重、根干重、叶N及总N含量、叶片数、叶P及总P含量等指标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单株总根长、根茎长度、块茎干重和无性系小株数目则呈现下降趋势.结果表明:随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刺苦草个体生长指标总体呈现不变的趋势,但与种群扩张潜力相关的指标如根茎长度、块茎干重和无性系小株数目等则呈现下降趋势;刺苦草体内累积的N随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而增加,但P的累积保持不变.说明N∶P负荷比的增加对刺苦草个体生长影响不大,但对种群扩张不利;刺苦草对P的吸收也并不随N∶P比的增加而改变.  相似文献   
149.
枝角类作为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之一,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本文分析了太湖西、中和东部等湖区的钻孔沉积物、表层沉积物以及春夏秋季活体枝角类的组成与丰度.结果表明:活体枝角类组成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优势种,秋季枝角类属种数量最多.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表层沉积物枝角类组成均以象鼻溞为优势种,其中西部与中心湖区的枝角类组成与丰度较为相似,种类单一,枝角类绝对丰度高;东部湖区枝角类属种较为丰富,绝对丰度低,优势种由浮游种象鼻溞以及沿岸种圆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 sl)和西方笔纹溞(Graptoleberis testudinaria)等种属构成.百年以来,太湖枝角类组成与丰度随着营养水平增加而改变,富营养指示种(Bosmina longirostris)丰度的增加与贫营养指示种(Bosmina longispina)丰度的下降,响应了湖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1970s末期,太湖西部与中心湖区在进入富营养化阶段,枝角类组成单一,象鼻溞占有绝对优势,与东部湖区相比,沿岸种、底栖种稀少.东部湖区在1960s以后,枝角类属种数量增加,但丰度下降,响应了1960s以来该区域营养水平提高、沉水植被生物量增加以及沼泽化加剧的环境过程.  相似文献   
150.
东太湖茭黄水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李文朝 《湖泊科学》1997,9(4):364-368
东太湖茭草分布面积35.47km^2。年生长量127600t,利用率9.7%,残留量高达115204t,。折合单位湖面干物质残留量1774g/m^2。这些茭草残体遇高温时迅速腐烂分解,向湖水中释放大量有机污染物质和氮,磷等生物元素、引起水质腐败,腐烂后的茭草残骸沉积在湖底,加速了湖泊的淤积变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