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8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1430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08篇
地质学   2734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软弱夹层几何参数对试样力学行为影响颗粒元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颗粒元程序,采用颗粒接触连接模型和滑动模型,建立了含软弱夹层试样的颗粒元模型。通过数值模型实验,对不同软弱夹层几何参数试样进行加载模拟,探讨了不同夹层厚度及不同倾角条件下试样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式,并分析其对试样强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裂隙首先产生于软弱夹层处,随着荷载的增加,再逐渐扩展,呈现渐进性破坏特征;夹层越厚,倾角越大,试样沿软弱夹层呈现较强的滑动特征,如果夹层薄且缓,软弱夹层成为试样破坏的非控制因素;软弱夹层厚度和夹角对试样的峰值强度都有影响,随软弱夹层厚度和夹角的增大,试样的峰值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32.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3.
廖家坪高陡斜坡详细勘查结果表明廖家坪坡体上分布有7层软弱层,发育有两组高倾角节理,相互垂直,形成众多危岩体岩柱。上部软弱层为蠕滑层,悬崖壁存在的众多危岩体及岩柱以软弱层为基底。根据平推式滑坡的变形失稳机理分析,计算其起动临界水头高度,认为该斜坡上部坡体平推式滑动的可能性较小。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认为由于基础风化压缩,也可造成硬岩拉张,形成次生倾倒破坏;采用离散元分析验证了廖家坪高陡斜坡倾倒破坏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野外调查的变形破坏现象完全一致,表明该高陡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倾倒失稳模式。这一破坏模式的判定为廖家坪高陡斜坡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4.
在高坝建设中.由施工期导流洞改建成的"龙抬头"形式永久泄洪洞是实际工程中一种常见形式.本文以紫坪埔为例,在岩体结构模型概化的基础上.采用FLAC3D"的数值分析方法t系统研究了紫坪铺水电站导流洞改造成泄洪洞,开挖完成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变化特征,与开挖过程中的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为洞室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
云南六苴铜矿区分布有六苴、凹地苴等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成矿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进行断裂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划分构造期次,总结构造体系,对区内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矿区断裂的发育经历了早期近东西向挤压、晚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后期近南北向挤压的过程。早期近东西向主应力作用时期是铜富集成矿的重要时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必要的条件;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扭张性断裂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后期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开始破坏矿体。将矿体向全浅色砂岩一侧错动。  相似文献   
36.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37.
小岩头滑坡位于贵州省威宁县二(连浩特)河(口)高速公路K255 010~K255 240里程右侧,属一个大型古滑坡,发育于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组玄武岩(P2β)地层中。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对路堑进行深挖削坡,可能导致古滑坡中部、线路右侧斜坡失稳破坏,发生滑坡。因此,滑坡稳定性评价是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根据大量勘察试验资料,系统地揭示了滑坡的特征,分析了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成因和形成机制,建立了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模型,利用反演计算法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认为两滑体均处于滑动失稳状态。建议对滑坡体进行处理,采用排水、支挡、减压等措施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38.
贾新平  苏宝军 《地下水》2005,27(6):506-508
黄河三门峡库区大禹渡至稠桑河段2002年发生自然裁弯后,河道长度缩短9km,为防止该河段再次形成"Ω"形河湾,维持或扩大自然裁弯的效果,减缓潼关高程的抬升,拟尽快开展河道治理,实施裁弯工程.本文详细介绍了裁弯工程流路及治导线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39.
通过室内大型三轴实验,研究了吉林台水库爆破料在不同级配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得到了在一定击实功下爆破料的最大干密度随细料含量变化的规律,分析了爆破料在不同级配和不同围压下应力与应变的变化规律、轴向应变与体积应变的关系及抗剪强度变化特性.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变化规律产生的原因,得出爆破料的抗剪强度随级配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40.
泥石流汇流槽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汇流槽是泥石流治理工程中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文章基于汇流槽的倾倒破坏、滑移破坏及地基破坏模式,通过对汇流槽设计影响强烈的岩土参数、几何特征、荷载因素等敏感因子的求解方法及分布特征分析,从汇流槽的抗倾稳定、抗滑稳定和基底应力要求三方面建立极限状态方程。对于每个极限状态方程,在泰勒级数对非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线性化后,运用一次二阶矩的理论,先假定失效点P^*,求解出相应的均值和方差。然后根据可靠的定义,得到相应的可靠度指标,通过迭代法求解真正失效点的可靠度指标βi。最后根据3个状态方程相互独立的假定,得出整个结构的可靠度指标β。该方法在平川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这对于可靠度设计方法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