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6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1650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4,26(3):340-341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43.
刘希强  林怀存  黄耘  李红 《中国地震》2004,20(3):247-256
基于Morlet小波变换,提出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形成了根据复小波变换得到不同周期累加能谱极大值点变化、实小波变换振动周期谱时频分布以及指定周期的小波振动周期随时间变化的极值分布规律来研究地震活动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的物理思路。通过对全球、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的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根据目前强震活动具有的韵律性,结合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未来研究区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4.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45.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3年 1 0月华北地区 ( 33 0°~ 4 2 0°N ,1 1 1 0°~ 1 2 5 0°E)共发生ML≥ 3 0地震 7次 (见表 1 ) ,2日 0 8时 4 1分宁晋ML3 7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次高于上月。参考 1 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 ,1 0月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偏低状态。震中分布在山西霍山山前断裂、辽宁北票 朝阳断裂、河北桃园断裂带北段以及河北、河南和山东交界处的汤山、长垣、束鹿 宁晋及聊城 兰考断裂带附近。表 1  2 0 0 3年 10月华北地区ML≥ 3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  相似文献   
46.
龙思胜 《中国地震》2005,21(1):70-83
以《全国小震目录》(1965年1月1日~2002年lO月31日)和《四川地震台网快报目录》(2002年11月1日~2003年9月30日)为基础资料,研究了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性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单断裂强震区”和“多断裂强震区”概念。发现川滇地区主要单断裂强震区在发生一些强震之后,已经陆续进入地震平静时段,近期发生强震的能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滇西南”、“龙陵-腾冲”、“丽江-武定”地区分别在较短时段内发生多次强震,表明这几个多断裂强震区陆续进入活跃时段,成为1984年以来川滇地区的地震主体活动区域。多断裂强震区具有区内中小断裂汇集、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时段多次出现、在同一活跃时段内又具有活跃小段与小段间距的小段组合形式等特征。对已有的和可能新生的多断裂强震区进行早期判定,以及对活跃时段、小段组合进行动态跟踪,对于川滇地区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现代地质》2005,19(4):494-494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2005年9月最新发布的《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04)统计,《现代地质》的影响因子已达1.027,在67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排第13名,总被引频次为656。地质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前50名见下表。  相似文献   
48.
范文田 《水科学进展》2005,16(2):215-215
根据2004年10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称CJCR-2004)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推算表明:2003年《水科学进展》的他引总频次为408次,与往年相比,这一指标值又有了很大提高,较2002年增加了51.1个百分点,说明一年来刊物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现将1998年以来,《水科学进展》他引总频次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49.
基于昌吉市2008—2015年逐时自动降水资料,分析了主汛期(5—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21:00至翌日03:00,最大值出现在02:00,最小值出现在14:00;逐时降水频次为明显的单峰型,降水易发生在21:00至翌日08:00,降水频次的高峰值出现在01:00,降水最不易产生于午后15:00至18:00;降水强度变化的波动性较大,大值区出现在21:00至翌日02:00和午后15:00至19:00,最高值出现在18:00,最低值出现在04:00至08:00;在≥0.1 mm、≥1 mm和≥3 mm的逐时降水频次中,夜间降水频次较白天高,≥0.1 mm的降水出现次数较多;降水主要以夜雨,且以短时间(1—4h)的降水为主,贡献率最大的是持续7h的降水,最小的为12h;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