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6篇
  免费   1519篇
  国内免费   866篇
测绘学   2113篇
大气科学   2191篇
地球物理   4013篇
地质学   985篇
海洋学   847篇
天文学   1374篇
综合类   869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540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637篇
  2011年   566篇
  2010年   496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593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508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457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384篇
  2000年   300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293篇
  1996年   218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239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262篇
  1991年   225篇
  1990年   216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星空有约     
《天文爱好者》2010,(1):8-9
上图显示每日日落到次日日出之间的五大行星出没状态,及观测条件。包括晨昏蒙影时刻,水星与金星的出没时刻,火星、木星与土星的出没及中天时刻,以及月亮出没状态。横坐标为地方平时,纵坐标为日期.  相似文献   
99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团队以全球广泛应用的X波段磁控管天气雷达为蓝本,主导研制了基于大功率长寿磁控管发射机与接收相参体制一体化结构的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MaXPol.该雷达系统在75 km处的观测灵敏度优于?10 dBz,最大程度地解决了速度精度与速度模糊问题,具有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Zdr、相关系数ρH...  相似文献   
993.
王素娟  崔鹏 《气象科技》2007,35(3):414-417
针对风云二号(02)批应用系统项目建设中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全球交换的需求,介绍了FM94 BUFR码的压缩原理、BUFR编码软件的信息结构和软件结构,并以风云二号C星云导风产品BUFR编码为例,给出了报文段3的详细内容和段4的数据宽度。编码结果表明BUFR编码有较高的数据压缩率,非常适合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大陆深探测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地震波速度、密度、磁性、导电性等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地壳与上地幔的物性与结构特征,将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地壳运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等科学命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寻找深部大型矿床提供信息。大地电磁深探测方法作为研究地球壳幔电性结构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完成了大量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壳幔构造方面,大地电磁法和地震方法一起被视为两大支柱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解决大陆动力学问题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范例。但由于大地电磁探测以天然电磁场作为场源,在矿集区等强干扰地区往往很难采集到高信噪比的数据,抗干扰能力较弱。同时,大地电磁与地震数据的约束反演以及联合解释目前尚没有达到实用化,这些都限制了大地电磁数据的处理及解释精度。"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专项下属的"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将选择青藏高原、西部造山带与华南山区结晶岩等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同人文干扰水平地区,以大地电磁探测与地震探测作为主要手段,研究深部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集成,并且通过实验剖面研究这些实验区的壳幔结构特征。其中的"大地电磁测深大剖面观测实验与壳/幔三维电性研究"课题,将通过在实验区的大地电磁观测实验,研究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及干扰水平地区的大地电磁数据采集方法技术以及精细处理与反演方法,同时探讨大地电磁数据与地震数据的约束反演以及联合解释。该研究将提高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精度,为深部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集成以及区域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提供范例。已经完成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造山带和福建结晶岩地区的大地电磁观测试验表明,在这些典型地质构造区域,虽然存在施工困难,干扰水平大等各种不利因素,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野外观测技术,并通过数据精细处理与反演计算,是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大地电磁数据以及可靠的电阻率分布模型。试验所取得的成果,将为实现"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科学目标和研究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995.
孟祥梅  贾永刚  宋敬泰  侯伟  刘涛  单红仙 《岩土力学》2010,31(12):3809-3815
河口入海泥沙沉积固结过程中抗侵蚀性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沉积物的再悬浮和二次迁移,对河口岸滩的稳定具有重要决定作用。在现代黄河三角洲潮滩模拟入海泥沙快速沉积,现场测试不同固结时间沉积物的抗侵蚀性和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黄河入海泥沙沉积物的抗侵蚀性随固结时间增长迅速提高,当沉积固结时间达8h时,其临界侵蚀切应力就超过了原状潮滩表层沉积物;新沉积泥沙的临界侵蚀切应力与其重度、贯入阻力、剪切强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与含水率呈良好的负相关关系。黄河入海泥沙临界侵蚀流速的试验值随固结时间的增长速率要高于各泥沙起动公式计算值的增长速率,前者是后者的1.5~4.1倍。  相似文献   
996.
孙建中 《地质论评》2010,56(6):838-840
汶川地震的伤痛尚未抚平,玉树地震的灾难又接踵而至,叫人好不揪心!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我又一次因不能为地震预报出谋划策而愧疚.唐山地震后我曾在学院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做过一次呼吁,汶川地震后我又写了一篇短文<地震预报的关键在于监测断层>(孙建中,2009)进行呼吁,现在,玉树地震又一次刺痛了我,我还要呼吁!呼吁有关人士把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推向正确的高速轨道上去.  相似文献   
997.
采用Gmsh软件对起伏地形下的异常体模型进行建模和不规则网格剖分,将剖分网格数据应用到2.5D有限元正演程序中,并使用井—地联合观测方法对正演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规则网格剖分拟合起伏地形和使用井—地联合观测方法来进行起伏地形下的地质情况勘探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同时还研究了使用不同观测装置时山谷地形对下方...  相似文献   
998.
以山东西霞口集团龙眼港—4.5m码头的改扩建工程为例,阐述了采用三管法旋喷桩托底置换、加劲旋喷桩配合锚拉支护方法在码头改造施工中的可行性及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为同类工程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99.
无线电波透视快速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作为探测煤层工作面内地质构造的一种较为成熟方法,具有快速、轻便、透距大、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现场观测系统单一、耗时长、接收操作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通过对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现场观测系统的改进,提出"一发双收"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校正处理技术。由于"一发双收"的数据是由两个接收机同时接收,因此其数据必须经过校正才能使用。在数据采集中:一是要求两台接收机在一条测线同一地点的场强值差别很小;二是要求做到数据采集中至少存在一个重合接收点,且其重合点数据比值应在0.98~1.02范围内。"一发双收"数据使用无线电波透视CT软件系统处理软件进行拼接,若数据曲线出现阶梯跳跃,则应把低值(或者高值)乘以该重合点数据的比值以保证曲线平滑。在张集煤矿1114(3)工作面探测实践中,使用该技术探测画出其工作面存在三个主要异常区:1#异常区在退尺20~100m处为断层影响区;2#异常区退尺480~560m处为断层影响区;3#异常区在退尺1200~1300m处为断层和薄煤影响区。目前该工作面探测区已经回采,探测结果与实际回采验证结果比较吻合,说明一发双收的探测方式可行。  相似文献   
1000.
勘探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表层多为干燥疏松的沙丘和黄土;浅层为沙土、卵石、砾石层,大部分地段不含水,均为松散沉积物。区内断层和褶皱发育,煤层埋藏深度与产状变化较大。针对该区表、浅层和深层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通过不断优化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最终确定了野外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及激发与接收参数,并在数据处理中,选择了合适的处理技术、处理参数及处理流程,获得了信噪比与分辨率较高的三维数据体,较好的完成了地质勘探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