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686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A gamma-ray burst (GRB) optical photometric follow-up system at the Xinglong Observatory of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of China (NAOC) has been constructed. It uses the 0.8-m Tsinghua-NAOC Telescope (TNT) and the 1-m EST telescope, and can au-tomatically respond to GRB Coordinates Network (GCN) alerts. Both telescopes slew rela-tively fast, being able to point to a new target field within ~ 1 min upon a request. Whenever available, the 2.16-m NAOC telescope is also used. In 2006 the system responded to 15 GRBs and detected seven early afterglows. In 2007 six GRBs have been detected among 18 follow-up observations. TNT observations of the second most distant GRB 060927 (z = 5.5) are shown, which started as early as 91 s after the GRB trigger. The afterglow was detected in the combined image of the first 19 × 20 s unfiltered exposures. This GRB follow-up system has joined the East-Asia GRB Follow-up Observation Network (EAFON).  相似文献   
102.
王东星  肖杰  肖衡林  马强 《岩土力学》2019,40(5):1805-1812
引入活性MgO-粉煤灰固化材料,采用碳化-固化联合技术处理武汉东湖疏浚淤泥,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研究加压碳化模式、碳化时间、MgO-粉煤灰配比和固化剂掺量等因素下CO2碳化作用对固化淤泥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MgO-粉煤灰固化淤泥碳化后抗压强度进一步增长,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压密阶段应变缩小;不同固化剂配比的东湖淤泥试样具有不同的最佳加压模式,而加压模式决定了相同碳化时间下固化淤泥CO2吸入量,从而影响碳化-固化淤泥试样抗压强度;活性MgO掺量低时试样抗压强度整体较低,强度随碳化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MgO掺量较高时,碳化试样强度随碳化时间快速达到较高值,随后增长缓慢。微观分析表明:水碳镁石、球碳镁石和碳酸镁石等镁碳酸盐是碳化-固化联合技术增强淤泥强度的主要原因,其膨胀性和胶结作用促使土体中团粒内孔隙向颗粒间孔隙转化,土体更密实,抗压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3.
梁维云  韦昌富  颜荣涛  杨德欢 《岩土力学》2019,40(12):4759-4766
孔隙溶液浓度及组份改变会影响膨胀土颗粒间作用力,改变微观孔隙结构,从而影响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为此,以宁明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制备泥浆预固结重塑样开展一维压缩试验和压汞试验,研究化学作用对重塑天然膨胀土的压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渗透吸力增加,颗粒间水化能力降低,物理化学力使土颗粒由分散状态转变为集聚体状态,形成了集聚体内孔和集聚体间孔,土体表现出双峰孔隙分布特征。预固结样(压力为20 kPa)的初始孔隙比随渗透吸力增加而减小,进而导致固结屈服应力增加;但是渗透吸力对压缩性影响不大,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基本不变。此外,利用固结系数计算了土体的渗透系数,随着竖向压力增加渗透系数降低;当竖向压力小于200 kPa时,随着渗透吸力增加,渗透系数先增加后减小,但是竖向压力超过200 kPa后,渗透系数变化不大。分析发现,渗透吸力增加导致大孔隙增加,渗透系数增加,但同时密实度增加会导致渗透系数降低,低竖向压力下渗透性受密实度和微观孔隙结构变化耦合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04.
土体的微观结构是决定其工程特性的重要内在因素,但对于砂土而言,如何制备适合微观分析的样品以及快速准确量化结构参数一直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提出一种真空冷冻干燥?注胶相结合的砂土样品制备技术,该技术可在有效去除土样水分的同时保持样品原状结构不被扰动,并可用于后续加工处理。针对不同粒度的砂土样品,分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制备的试样进行观察,基于自主研发的土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系统SMAS对拍摄的照片进行精细量化分析,提出了由土颗粒数量、颗粒周长、表观孔隙率、形状系数、等效直径、分形维数和形态比等参数构成的量度指标体系对砂土样品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真空冷冻干燥?注胶相结合的砂土样品制备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可靠等特点,能有效维持砂土的原状结构;比较而言,扫描电镜更适用于粉细砂的微观结构分析,而光学显微镜更适用于中粗砂的微观结构分析;SMAS能有效识别微观结构图像中的土颗粒及孔隙,为定量分析砂土或其他土体的微观结构特征提供了高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5.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储层为例,利用首次研制成功的高温、高压、防暴真实砂岩模型,成功进行了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首次镜下观察不同相态CO2在超低渗储层复杂孔喉中驱替原油的动态现象,重新认识超低渗油藏注CO2驱油时不同孔喉结构中CO2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尤其是孔喉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对CO2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决定着CO2能否进入储层以及其后的渗流路径。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可有效进行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并为后期进行油藏矿场试验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6.
渗透率是评价多孔介质导水性能的主要参数,是导水介质微观孔隙结构在宏观上的表现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实验和图像处理技术,统计出砂岩微观孔隙几何参数,并结合分形理论探究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同时,以实测渗透率为约束条件,确定了对渗流起作用的最小孔隙半径rmin区间,该区间可作为渗透率预测时最小孔隙半径rmin的最优取值区间,并获取了与之对应的孔隙半径累积百分数区间。结果表明:砂岩最小孔隙半径rmin的取值对渗透率影响较大,随着砂岩最小孔隙半径rmin取值的增大,其渗透率先急剧下降,后渐渐地趋于稳定,并伴有上升趋势。在致密砂岩中,理论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相等时,对应的最小孔隙半径rmin落在孔隙半径累积百分数为15%~25%内,该孔隙半径累积百分数区间对应的孔隙半径区间可作为计算砂岩理论渗透率时最小孔隙半径rmin的最优取值区间,并且随着砂岩渗透率的增大,最小孔隙半径rmin对应下的孔隙半径累积百分数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7.
黏粒含量对黄土抗剪强度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不同黏粒含量对黄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揭示黏粒含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及其微观机理,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自制负压湿筛装置筛取不同黏粒含量的黄土试样,采用静压法将不同黏粒含量的黄土试样制成同一干密度不同含水率试样进行直剪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长,不同黏粒含量试样黏聚力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并在含水率14%附近达到最大值;内摩擦角则均呈单调下降的变化趋势。随黏粒含量的增长,不同含水率试样黏聚力呈增大趋势;内摩擦角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通过其微观结构可解释黏粒含量对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压实作用对泥岩膨胀性及水分迁移的影响,将碾碎过筛泥岩以不同干密度分层夯实到自制试验箱中进行试验,采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和TDR-4型湿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采用体式显微镜对泥岩颗粒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压实作用下泥岩膨胀过程均经历初期快速陡增阶段、中期膨胀减缓阶段和后期膨胀稳定阶段;体积含水率增大过程均经历跳跃式快速增长阶段、外凸弧线缓慢增长阶段和后期稳定阶段;随着干密度的增加,其稳定膨胀量和稳定膨胀率近似呈线形增加;水分在泥岩中的迁移与泥岩自身膨胀挤密和大气影响深度相关,干密度越大,膨胀挤密效果越明显,大气影响深度越小,其水分迁移速度越小;泥岩颗粒孔隙较为发育,连通性较好,可为水分迁移提供通道;泥岩浸水膨胀后呈泥质状态,颗粒间黏结发生破坏。研究可为膨胀泥岩地区高速铁路的修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针对常规评课泛泛而谈、浮于表面、程序化且笼统的弊端,厦门市思明区初中地理教师研修共同体提出主题评课模式,聚焦某一主题或某个视角,借助课堂观察数据,将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让听评课活动评有主题,研有深度,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0.
针对传统人群疏散模拟中基于多智能体模型不能准确表达人群躲避行为和缺少轻量级实现形式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BOIDS模型躲避规则算法并实现基于WEB形式的人群疏散模拟。先用线球相交方法设置智能体的定义区域;再用球球相交方法计算智能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最后实现了智能体躲避障碍物行为,并实现针对具体疏散区域空间特征的人群疏散模拟轻量级表示。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够准确地表达智能体躲避障碍物时的行为习性,研究成果可为相关管理者进行应急疏散指挥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