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2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薛娴  张伟民  王涛 《地理学报》2000,55(3):375-383
为了解决威胁敦煌莫高窟安全的风蚀问题,将风洞实验与野外观测结合起来研究砾石覆盖对风蚀的抑制效应,发现①砾石的形状和高度在增加地表粗糙度、抑制风蚀危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风蚀作用停止后的稳定床而有其特定的粒径配置和砾石覆盖度。根据实验和野外观测的结果,对莫高窟顶戈壁地区的砾石床面进行分析并制定了具体的防护措施。本研究适合我国广大西北干旱区的风蚀防护。  相似文献   
262.
戈壁区域具有干旱、强辐射等极端环境条件,鲜有人类踪迹,相关生物学研究报道较少,其中微生物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针对黑戈壁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分布特征开展研究,对河西走廊黑戈壁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境土壤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分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黑戈壁生态系统中每克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CFU)为2.3×104~1.49×106,不同生境土壤的可培养细菌具有明显差异,可培养细菌主要富集于石下生境,黑戈壁中砾石下为微生物提供了相对较适宜的生境;土壤总碳是影响黑戈壁土壤细菌数量的主要因素。结合16 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可培养细菌118株菌株,菌株主要归类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异常球菌-栖热门(Deinococcus-Thermus)4个类群,其中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是优势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优势属,10株细菌菌株为潜在新种。从分离菌株中筛选出了多株抗辐射活性较高的菌株,其中7株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耐辐射奇球菌(Deinocccus radiodurans),为进一步筛选研究细菌抗辐射机制及抗辐射活性物质提供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263.
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既有一泻千里的河流、犹如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景、神秘莫测的大漠奇观。重峦叠嶂、气势雄伟的天山山脉从东到西横亘在中部,把新疆分成南疆、北疆两大部分。在天山的诸多主峰之中,博格达山虽非海拔最高,其名气却远在诸峰之上。无论身处乌鲁木齐的哪个角落,抬起头望向南方,总能看到博格达山的身影。博格达一词出自蒙语,即“神灵”的意思。因此在西部各民族的心目中,博格达便是最具有神性的山峰,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灵之宅、紫气之源而加以膜拜。山下如神话般的山间村落的禾木村,以原木搭制的屋舍为特色,日出时分晨雾缭绕、炊烟袅袅,宛如置身油画,又如徜徉诗境。  相似文献   
264.
李永  刘波  童勤龙  叶发旺 《铀矿地质》2022,(6):1057-1069
塔木素铀矿床位于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西南部,是一个扇三角洲砂岩型铀矿床。黄铁矿是该矿床中一个主要的贯通性矿物,文章通过黄铁矿的分布、矿石组构和矿物共生组合特征,结合显微镜下观察,厘定出4个世代黄铁矿,然后通过电子探针分析,查明了黄铁矿的化学组成,通过黄铁矿中硫同位素分析,认为黄铁矿成因为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所致。最后讨论了Th、Ni、Re和Y元素与U的相关性。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塔木素含铀砂体中黄铁矿的形成与演化模式,并讨论了塔木素铀矿床的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265.
新疆东部黑戈壁作为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的生态脆弱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利用红柳河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9年4、7、9月观测资料,分析东疆黑戈壁地表辐射及能量收支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辐射及能量收支各分量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就不同季节而言,太阳总辐射和净辐射为夏季>春季>秋季,反射短波辐射为春季>夏季>秋季,地表和大气长波辐射为夏季>秋季>春季。(2)能量收支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感热通量为春季>夏季>秋季,潜热通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地表土壤热通量为秋季>夏季>春季;能量分配在不同季节均以感热为主,地表土壤热通量次之,潜热通量极其微弱。(3)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均为“U”型,在不同季节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依次为0.29、0.27、0.26。东疆黑戈壁地表反照率整体较高,这是下垫面为黑色砾石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