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1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1164篇
海洋学   396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991.
吐哈盆地丘东凝析气田主力产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中部的砂岩层,可分为上气藏(X4-X5)和下气藏(X6-X9),上、下气藏的储集体虽然都是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但在储集物性、非均质性和砂体几何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沉积微相研究,指出上、下气藏因其所处的旋回位置及相分异作用不同,储层非均质性和砂体几何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上气藏储层物性明显优于下气藏。该研究表明,基于基准面变化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可有效地用于预测储层的纵横向分布,对油气藏开发部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在油田开发中,地层划分与对比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从油田开发到调整等各个阶段,对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油田地下资料是有限的,第一,当井网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不是可以无限制加密的;第二,油田所能获取的占绝对优势的地下信息是通过测井,而测井分辨率又是有限的。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被广泛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野外露头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以露头资料为研究对象,对露头区扇三角洲高频层序、准层序、准层序组的剖面识别标志进行了总结,定量研究了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分布规律、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非均质性。把高分辨率层序界面的露头标志向井下岩心和测井信息进行转化,并在露头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层序地层对比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993.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包含了以下关键内涵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在承认各种资料的分辨率、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相互印证,强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强调地震反射相位等时界面确认的有效性,强调层序界面的反复确认,强调生物地层时代、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层序界面的响应研究,强调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等。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导致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揭示了珠江大河流域、陆架区大型珠江三角洲系统与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系统的耦合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古地理的响应关系。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南海陆坡深水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994.
粒度分析资料是一个传统的划相指标,洪积扇储层的概率粒度曲线以其粗粒度、宽区间、低斜率为特征.洪积扇主槽样品的概率粒度曲线Ф值从-6~+6,而一般河道样品的概率粒度曲线Ф值一般都大于0,粒度曲线斜率相对陡.体现了洪积扇沉积物颗粒粗细混杂、粒级分选极差的特点.洪积扇样品概率粒度曲线的截点一般也多于河道样品的曲线Ф值截点.以克拉玛依油田西北缘七区储层的洪(冲)积扇沉积为例,以粒度平均值MZ、粒度标准偏差SI、偏度SKI和峰态KG等4项粒度参数为准,运用粒度资料建立了洪积扇的福里德曼模式和萨胡洪积扇沉积环境判别图,通过与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对比,认为洪积扇样品具有偏度与标准偏差都大的特点,在弗里德曼离散图上判别洪(冲)积扇沉积环境界限是明显的,该模式对克拉玛依组洪积扇相划分是可行的,对其他地区类似洪积扇的划相工作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Y7柱样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380cm长的Y7柱样为对象,在磁性测量、地球化学和粒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近百年以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磁性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是主导Y7柱样磁性特征的主要矿物,相比常量元素和粒度的均一组成,磁性特征存在显著的垂向变化.220cm以下,频率磁化率(χfd)、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磁化率(χ)、饱和等温剩磁(SIRM)、χARM/χ以及χARM/SIRM随深度增加而下降,而退磁参数S-100mT和S-300mT则呈相反变化趋势;220cm以上,χfd,χ,χARM/χ,χARM/SIRM以及S-100mT和S-300mT随深度变化不大,而SIRM和χARM则随深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Y7柱样中硬剩磁(HIRM)随深度变化不大.结合Mn/Fe比值的变化,研究认为Y7柱样300cm以下层位,随深度增加沉积物磁性减弱和超顺磁颗粒急剧减少,还原成岩作用是重要因素之一,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因相对稳定而导致其在磁性矿物组合中的比例上升.此外,长江中上游主要支流泥沙贡献率的变化可能会对Y7柱样磁性特征有一定影响,但尚需进一步的工作支持.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探索城市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新途径,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我们在长沙召开节地型城市发展新模式现场会,这次会议不仅是探索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的研讨会,也是一次鼓励大家积极开展节地实践的现场会。今天上午,我们听取了长沙市新河三角洲旧城改造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有关情况的介绍,参观了现场和规划设计模型,  相似文献   
997.
在济阳坳陷砂砾岩体油气勘探中,砂体复杂分布和油水差异聚集等问题引发了对现有近岸水下扇沉积充填样式的思考、探索和补充。为完善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发育模式提供实验素材和地质实例,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硕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水槽沉积模拟实验、解析沉积充填过程,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论证。可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分为扇根、扇中、扇间和扇端4种沉积亚相,并包括9种沉积微相;较之以往,补充建立了扇中坡积朵叶体微相和扇间侧向迁移朵叶体微相,前者多超覆在早期扇主体斜坡之上,纵向呈独特的前积式反旋回并表现为“底凹上凸”的外部形态,后者则以发育正粒序中—细砂岩为主,沉积充填特征显著;二者均与半深湖—深湖泥岩、扇端和扇间泥岩紧密接触,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济阳坳陷陡坡带以坡积朵叶体和侧向迁移朵叶为勘探目标的多口井接连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气流,在勘探实践中验证了近岸水下扇扇体沉积新认识,拓宽了断陷湖盆砂砾岩体的勘探新空间。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理论与实验的矛盾,油气地质学更是着重表现出“问题由实践中来,认识到实践中去”的特点,基于水槽模拟实验的沉积充填模式探讨是促进沉积学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8.
基于近期流域减沙背景下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的演变特征与趋势,选用1958—2015年覆盖面积超过7 000 km2的长江口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在Surfer软件支持下开展水下三角洲地形冲淤分析,探讨了水下地形演变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58—2015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经历了淤积—平衡—剧烈波动3个阶段;持续的流域减沙已导致10 m等深线以浅区域从2009年开始进入净侵蚀状态;流域来沙锐减与极端气候引发的口外及邻近海域对河口泥沙的补给是近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剧烈的主要原因;长江口向外海年均输送泥沙量可能低于1.20亿t,与近年流域年均来沙量较为接近,未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有望逐渐进入整体冲淤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99.
南大港构造带下降盘沙河街组沙三段岩石类型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合。岩心中发育块状构造、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等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构造,炭屑、植物茎干、同生断层、泥质砂岩团块等现象也常见。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为一段式和二段式,测井曲线可分为箱形、钟形、漏斗形和平直形4类。地震剖面上也可识别出水下扇的反射特征。综合岩性、粒度、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明确了南大港构造带发育水下扇沉积,并可进一步分为内扇主水道、中扇分支水道、中扇水道间、水道前端朵叶体、水下天然堤及决口扇6种微相。自沙河街组沙三段沉积开始,南大港断层活动强烈,在五断块形成了远源水下扇;而在歧南9X1断块发育近源水下扇。两种类型的水下扇在物源、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特征和形态上都表现出不同特征。近源水下扇以扇形为主,规模小而数量多,以古隆起物源、沉积物粒度粗、电性整体箱形、地震反射杂乱振幅强为特征;远源水下扇以朵叶形为主,规模大而数量少,以三角洲前缘物源、沉积物粒度细、电性整体钟形、地震反射杂乱振幅弱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渤中35区东营组古地貌、古沟谷进行研究,明确沉积体系宏观分布规律。建立已钻井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地球物理的响应关系,应用多属性分析、沿层切片、地震反演、频谱分解等技术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以及厚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相控多属性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