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1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75篇
地质学   885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目的:探索基于胸部CT平扫的心外膜脂肪体积(EAT)与定量CT腰椎骨密度(BMD)及其下腰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行胸部CT平扫和腰椎骨密度定量CT体检人群的影像组资料。将纳入对象按照腰椎骨密度分组,对纳入者的胸部CT平扫影像图像重建,提取心外膜脂肪并计算其体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不同组别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骨密度和心外膜脂肪相关性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最后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拟合受试者临床信息,建立预测体检人群下腰痛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测试者曲线和决策者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获益度。结果:不同观测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值测量值具有较高一致性。骨密度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3组受试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65.8,P<0.001)。心外膜脂肪体积与腰椎骨小梁密度存在负相关关系(r=-0.805[95%CI:-0.858,-0.745])。腰椎骨密度、心外膜脂肪体积以及临床综合模型受试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5%CI:0.75~0.83),0.75(95%CI:0.72~0.81),0.88(95%CI:0.81~0.94)。腰椎骨密度、心外膜脂肪体积和临床混合模型的临床获益阈值区间分别为0.02~0.89,0.05~0.82,0.01~0.98。结论:不同骨密度人群心外膜脂肪体积存在差异。心外膜脂肪体积与腰椎骨密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腰椎骨密度和心外膜脂肪体积等临床指标建立的诊断模型对于体检人群下腰痛具有较好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92.
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难以对构件内部短裂纹的启裂和扩展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工业用计算机断层成象(ICT)作为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手段,有着其它常规无损检测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独特的优越性。本文采用近年来在工业CT和疲劳断裂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密度场的疲劳短裂纹扩展监测新方法。实验证明,该检测方法能得到更为准确的寿命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3.
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相互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有关台站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九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96-912"专题有关成果,对甘肃省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及相互转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内陆干旱地区的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中、高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和沙漠。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对水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降水、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十分明显。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山区到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地质地貌单元间的相互转化,并且由径流源区的山区到河流下游的平原,不同区域、不同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及地下水的流动模式亦不相同:即由降水与冰雪融水下渗所形成的山区地下水绝大部分以基流形式排泄,形成地表径流进入盆地;而河流在进入盆地或平原区流经透水性极强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后又大量渗漏补给地下水,山前冲、洪积扇平原的地下水沿地形坡降向冲积平原运动至冲积扇缘地带后,由于含水层土壤颗粒变细,导水性减弱,形成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沿沟壑呈泉水大量溢出地表,汇集成泉沟进入河流而转化成为地表水。在冲、洪积扇以下的冲积平原上,潜水含水层土壤颗粒细,地下水埋藏浅,径流水平流动缓慢,地下水以垂向水量交替为主。在自然状态下,冲积平原下游直到尾闾湖;洪水季节(洪水季节外,河川径流量很小甚至没有)河流泻洪通过河道补给地下水,余水进入尾闾湖。正是水量不大的河水及其所转化形成的地下水维系着西北内陆干旱地河流下游地区的绿州的存在和这里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些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过程的这种特征直接影响本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目前,在上游地区大规模发展经济、开发水资源的情况下,随着地表径流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地下水得到的补给减少,许多地方泉水量减少甚至枯竭,原来的泉灌区被迫变为井灌区。冲积平原下游即使在洪水季节也很难接受上游地表径流的补给,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植被死亡,土壤荒漠化。因此,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从整个流域的角度出发进行统一的合理的规划,总结不同类型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不同类型最优化的水资源利用模式,这将对今后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电磁波层析成像100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给出了最近十二年间100个电磁波层析成像实例的统计资料,分析了电磁波层析的勘查精度与像元尺寸的关系,以及电波仪的频率设置,野外测量时的覆盖次数、方程组的欠定性等问题,并得出结论:为了提高电磁波层析的实用水平,需要研制频带宽、功率大和天线短的新一代电波仪;也需要研究欠定方程组模式下的成像方法和重建算法。与此同时,叙述了重建算法研究了模型设计与实际情况脱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95.
CT在岩土实验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CT对岩石、土壤、水体多种成分的冻结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阐述了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CT检查实验样品的数学原理。对图像的分辨率和伪影进行了讨论,对实验样品的最佳扫描条件进行了分析。为了定量分析岩土CT图像,以便深人地动态研究在不同实验过程中土样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物质成份的迁移,需要针对扫描样品建立数值方程。通过对各种形状、尺寸、密度和组分的标准样品进行大量的CT扫描,对理论方程进行了验证。对扫描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CT值随物质密度增加而线性增加,其斜率与物质成份有关;对于高密度的物质,CT值随着样品直径的减小而增加。为了以统一的数学模型描述实验样品的CT值,对理论公式进行调整、建立了半经验数值方程。利用数值方程可以定量分析岩土样品在冻结过程中的水份迁移,冻结澎胀变形;在外力作用下组织结构的变化;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在冻结层面及未冻水的含量;在自然状态中材料的孔隙度等等工程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实验证明,CT用于岩土及其它材料科研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6.
工业CT的系统结构与性能指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介绍了工业CT的主要技术指标,分析了系统结构与这些技术指标的关系,最后给出了若干实际工业CT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转换波成像结果,进而为流体识别和裂缝预测等提供有效支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求解各向异性介质qPSV转换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获得转换波中心射线走时、路径及动力学信息;同时,通过修改动态聚焦型传播算子,构建出各向异性介质动态聚焦束,提出了一种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动态聚焦束偏移成像方法.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方法,通过综合运用纵横波信息,能够对低速异常区等复杂各向异性介质地质构造有效成像;同常规的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高斯束成像方法相比,本文研究方法在保证浅层成像精度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深层能量聚焦性,有效增强深层振幅能量.  相似文献   
998.
孔内声波CT探测技术在近年来已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得到较好应用。介绍了声波法的工作原理、孔内声波CT技术系统的测量方式、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以及CT正反演的基本方法。以无锡地区岩体内溶洞调查为实例,阐述了利用该方法探测岩溶发育程度、溶蚀现象发育情况,沿竖向各切面内孔洞空间布置。结果显示孔内声波CT对查明目标体的位置和圈定目标体的形态是有效的。证明其具有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的CT表现,评估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证实的24例阑尾炎,根据病理结果将这些病例分为2组:穿孔性阑尾炎组(10例)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组(14例)。分析其CT征象并进行比较。结果:阑尾周围蜂窝组织炎、阑尾壁不连续和阑尾周围积气是穿孔性阑尾炎的直接CT征象,对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有很...  相似文献   
1000.
Feldkamp-type-VOI锥束CT重建算法加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具体介绍了一种Feldkamp-type感兴趣区域锥束CT重建方法.首先,我们分析了算法的特点:继而利用锥束扫描模式存在的对称性的反投影优化性质进行算法优化;最后,通过Shepp-Logan数值模拟实验显示优化方法可有效提高图像重建的速度且几乎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