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6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464篇
测绘学   378篇
大气科学   714篇
地球物理   321篇
地质学   526篇
海洋学   403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22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广州地区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研究2009年11月广州市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黑碳浓度、散射系数(Scatter)等大气成分要素,以及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及风廓线雷达所探测的风、温、湿等边界层结构,统计分析广州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2009年11月23—29日)中气溶胶颗粒物及其光学特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配合天气形势背景、边界层结构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在典型灰霾过程中,黑碳浓度高达58.7μg/m3,散射系数高达1 902.7 Mm-1,PM10浓度高达423.5μg/m3,PM2.5浓度高达355.7μg/m3,PM1浓度高达286.5μg/m3。通过对同期的气象条件分析表明在广州地区旱季,区域性污染过程,特别是灰霾天气的形成具有以下三种气象条件: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高压变性出海的天气形势与之密切相关;在偏东和偏南气流带来的高湿度环境下,气溶胶吸湿增长效应显著,导致出现严重灰霾天气。  相似文献   
952.
本文通过分析国土资源部机关公文传输交换的应用需求,结合部机关的实际应用情况,对部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公文传输交换子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阐述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53.
运用多参数的信息扩散估计的导线网平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扩散估计技术被应用到水准网平差这一多维参数估计中,部分地解决了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多参数的信息扩散估计进一步推广到导线网平差中,并通过实例计算与传统预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4.
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信号传输速率高,可有效应用于欠平衡钻井,国外近年来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了电磁波随钻测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电磁波发射方式与传输深度。采用自制的样机进行了实验室与浅孔试验,证明方波信号传输比正弦波更易受干扰,小信号孔内有泥浆时方波传输误码率高。电磁波双向信号能够实现正常传输,但下传信号衰减较大。  相似文献   
955.
在我国有一种被称为涨落差法的水位预报方法已应用了约50年,此方法来源于水文预报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被视为一种经验方法.本文对涨落差原理进行了再分析,从河道洪水扩散波方程入手,证明河道上、下游断面水位涨落差法的计算公式的本质为河道洪水扩散波的数值解.本文还对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6.
胡丽琴  刘长盛 《大气科学》2004,28(1):91-100
实际云层在水平与垂直方向都是不均匀的,但为了便于计算,绝大多数关于云辐射的理论模式,都采用平面平行模式.到目前为止,解决三维空间辐射传输问题的方法仍然不多.一般采用统计方法和二流近似法,但这两种方法分别在计算机时和计算精度上受到限制.作者在三维多模传输理论与辐射传输计算程序软件包--DISORT的基础上,发展出计算三维孤立云块多次散射过程的一套程序(MM-DISORT),并由此初步探讨了云块的三维立体结构对云的短波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7.
地球的历史:核-幔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一个旨在统一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学说的地球动力学理论。尽管这个理论基于两个不寻常的假设,它也许揭示了一个系统的地球演化动力学模型。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磁铁,内核的铁磁性已被观察到的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所证实。因为由地球和类木行星之间的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扭力矩始终作用于地球的内核,内核象一个旋转发动机,每时每刻趋于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和自转轴位置,而地幔的惯性试图阻止地球自转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流体外核的形成、玄武岩浆的产生、洋壳的形成、以及内核和地幔之间的差异旋转运动。由于核-幔差异旋转运动,位于核-幔边界的岩石被逐步研磨成玄武岩岩浆。洋中脊系统被解释成巨大的岩墙系统,生根于核-幔边界层中某些主岩浆房。该理论认为:全球构造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外部空间,无论是洋壳或陆壳中的构造运动均是地球表面的扩散现象,它受地球的背景辐射和地壳中的物质分布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地球两极方向的差异背景辐射决定了洋中脊系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样式和全球构造运动模式。目前,地球遭受着较强的向南极之上的背景辐射和相对较弱的向北极之上的背景辐射。由这种极向的差异背景辐射所引起的吹力驱动着大陆朝北漂移,并导致了地球的梨状形态、以及张性变形发育于南半球和压性变形发育于北半球。这种不对称的地球变形产生了当前颇具特征的洋中脊分布样式(因为洋中脊作为扩张中心始终是沿着垂直于最小应力方向发育),并因此决定了现在的海底扩张方式。整个地球历史可分:第一阶段(27亿年之前)以没有洋壳为特征;第二阶段(自27亿年至22.5亿年)以形成洋壳为特征;第三阶段(22.5亿年之后)以陆壳生长为特征。  相似文献   
958.
通过446183条全球晴空大气廓线的红外辐射传输模拟和统计回归,建立了由Himawari08成像仪通道遥测数据估算晴空地表上行、下行长波辐射通量的反演模式,模式应用于成像仪观测资料,处理出晴空地表上行、下行长波辐射通量实时产品,2016年2~6月的产品精度验证试验结果为:与相同时刻的AQUA卫星CERES仪器同类产品相比,地表上行通量均方根误差Re=7.9 W/m2,相关系数R=0.9399,地表下行通量Re=14.5 W/m2,R=0.9586;与由中国地面气象站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观测经Brunt、Brutsaert经验公式计算的实时地表下行长波辐射通量相比,Re=15.34 W/m2,R=0.8786;与用陆表温度计算的地表上行长波辐射通量相比,Re=12.6 W/m2,R=0.9977。研究了2016年2、6月的晴空地表长波辐射产品,发现陆地晴空上、下行通量有着与太阳加热地表增温相应的明显日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12:00(当地时间,下同)至14:00,低谷出现在04:00至07:00,下行通量与上行通量几乎同步变化或约有延时,陆地上2个通量归一化的日变化指数类似一个半正弦曲线,而海面长波辐射通量则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59.
云三维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加热率强度与结构是驱动全球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实际加热率分布与云三维结构密切相关。作者使用三维蒙特卡洛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了云分辨模式所得3个典型三维云场的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定义了两个参数来同时描述加热率廓线的垂直分布和强度,通过与独立像素近似算法对比,定量统计分析了高分辨率下云三维结构对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分辨率条件下云三维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和通量影响十分显著,且不同结构云场所体现的影响各具特点,提出需要考察现有大气模式中云三维结构对当前所用加热率计算方案的订正方向。  相似文献   
960.
大气传输对华北区域本底地区降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区域本底站1999~2007年239次降水过程的气流后向轨迹进行分类,从中选取典型西北路径、西南路径和东南路径降水,研究了不同输送路径下降水pH值、电导率、化学组成特征及影响本底地区的主要排放源.结果显示,起源于我国中东部内陆地区途经太原、石家庄、北京等大城市的西南气流,起源于蒙古国途经我国内蒙地区的西北气流,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