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03篇
  免费   4924篇
  国内免费   5747篇
测绘学   714篇
大气科学   508篇
地球物理   4156篇
地质学   22431篇
海洋学   1330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1533篇
自然地理   496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654篇
  2022年   885篇
  2021年   913篇
  2020年   704篇
  2019年   848篇
  2018年   594篇
  2017年   678篇
  2016年   744篇
  2015年   866篇
  2014年   1315篇
  2013年   1042篇
  2012年   1211篇
  2011年   1220篇
  2010年   1027篇
  2009年   1091篇
  2008年   1106篇
  2007年   935篇
  2006年   962篇
  2005年   836篇
  2004年   920篇
  2003年   929篇
  2002年   967篇
  2001年   1007篇
  2000年   875篇
  1999年   917篇
  1998年   890篇
  1997年   856篇
  1996年   891篇
  1995年   842篇
  1994年   783篇
  1993年   679篇
  1992年   731篇
  1991年   600篇
  1990年   584篇
  1989年   476篇
  1988年   123篇
  1987年   109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54年   7篇
  194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2.
103.
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种假说 ,按照这个假说 ,新生代中期改变气候的南极洲冰期是由于环南极洲海流诞生之后大陆的热隔离所造成的。从那时起由于日益增长的气候研究的迫切性 ,这个设想一直受地质学家的关注。现在已清楚 ,这个环绕冰大陆的海流产生于新生代早期 ,即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分离时 ,并最终形成于南美洲和南极半岛之间的德雷克海峡张开之后。这个过程最终导致堆积了巨厚的冰盾 ,后者体积的变大或变小又相应地导致环南极洲海流的增强或变弱。虽然在过去的 3 0年来已在南极洲地区进行了近 1 0个航次的调查工作 ,该区的构造发展…  相似文献   
104.
南沙海域万安,曾母盆地的区域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新生代时,现在的印支地块和西婆罗洲地块,曾母块块属于印支陆地范畴,侏罗纪一早白垩世在纳土纳岛--西波罗洲博姜一带为一向西南的俯冲带,而在东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斯赫瓦内的一带为岩浆-火山弧,两者为同一构造体制产物,中生代末,印支愉和缅泰马陆块南部,包括西波罗洲在内与北部分离构成巽他地块,并在白垩纪-早第三纪时(东部),渐新一早中新世时(西部)反时针旋转。其东部惠第三纪时从印支陆块上分离南移的曾母地  相似文献   
105.
用三峡及邻区(东经108°~113°,北纬29°~33°)地质资料,地震资料,现 场地应力测量资料论证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稳定性及其分区特 征。  相似文献   
106.
南海及周边部分地区特提斯构造遗迹: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全球二叠纪-三叠纪古气候特征的研究表明,东特提斯地区晚三叠世古气候标志具有带状分布的特征。北巴拉望地块卡拉棉群岛科龙岛的晚三叠世沉积中发育反映较干燥古气候特征的鲕状灰岩,因此在古气候特征方面,北巴拉望地块晚三叠世地层不能与华南和印支地块同期地层对比,而应该与印度地块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向西)和琉球群岛(向东)对比。根据该古气候分析,北巴拉望地块在晚三叠世时应该位于南部亚热带较干燥气候带内,其晚三叠世的古地理位置比印支地块更靠南。对南海及南海周边部分地特提斯构造遗迹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区相关构造带的性质及正确恢复南海扩张之前该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南海北部陆缘区也是研究解决特提斯构造向东延伸问题以及特提斯构造-太平洋构造时空转化问题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107.
《海洋地质前沿》1994,(8):23-23
莫斯科“农业资源自动化信息控制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和沃罗湟日大学的专家们,在“黑海油气”公司基地首次进行了海面红外线热探测试验.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已知的、产生在天然气田之上的海面负热异常效应.  相似文献   
108.
109.
揭示南海輓近海平面变动和古岸线诸多遗迹,探讨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一般规律,初步分析南海周缘中全新世和现代地壳构造升降速率,得出本区海平面上升率适中参考值为0.10—2.0mm/a,初步估算未来50年内海平面变化趋势在1.26—4.0mm/a之间;而构造升降受块断差异运动控制,一般规律是南海北部沿岸自东向西递减,由福建南部1.15mm/a至海南岛南部0.54mm/a。近代地壳形变资料亦证实这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0.
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59—1988年南海表面至100m垂直平均温度(TAV)资料,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明显的准两年、4—5年和年代际振动。在E1Nino年,南海上层热含量显著增加。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南海TAV为负距平,此后转为正距平。南海TAV的变化与ENSO事件、东亚冬季风和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