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西藏冈底斯山西部措勤县打加错地区新发现一套紫红色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放射虫硅质岩的地层体,在硅质岩中首次发现了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放射虫动物群Pseudostylosphaera sp.,Perispongidium cf.tethys De Wever.放射虫化石的发现对冈底斯山西部打加错地区地层的划分和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2.
在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吉隆地区出露有一套混杂岩,该混杂岩中见大量的放射虫化石。其研究成果可为恢复缝合带南缘混杂岩地层层序、探讨特提斯古海洋盆地演化、揭示印度-亚洲板块的全面碰撞过程等提供重要的生物地层学证据。将吉隆地区桑单林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宗卓组、桑单林组和者雅组3个岩石地层单元;并在其中发现有晚白垩世-始新世放射虫化石,鉴定出50属、72种,划分了4个放射虫化石带:Immersothorax cyclops带(晚白垩世Campanian期),Spongurus irregularis带(早古新世,RP1-RP3),Buryella dumitricai带(古新世中晚期,RP4-RP6),Phormocyrtis turgida带(始新世早期,RP7-RP8)。通过对古近纪时期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地层、沉积等特征进行横向上的对比分析,认为古新世时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带北亚带西段的吉隆地区为前渊环境,东段的江孜地区则为滨浅海沉积环境,表明西藏境内特提斯洋的闭合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自东向西发生。  相似文献   
113.
西沙群岛群体放射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已有不少学者对群体放射虫进行过专门研究报道。这类动物的每个群体虽然系由成百上千个单体放射虫联合组成,但在许多方面却起着独立有机体的作用。它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一些行为习性相当于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群体放射虫的形状多种多样,其大小变化也很大,群体的长度可由数毫米达数十厘米,甚至超过一米;新近 Swanberg (1979)曾找到长达三米的群体,并且常与大型的浮游动物一起存在。据以往报道,群体放射虫多半居于海洋表层,是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成员之一,它们以原生动物或小型的甲壳类、海鞘、软体动物的幼虫等为食,同时又是被食者。但作为海洋食物链的构成者,这类原生动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很少。 我国西沙群岛的群体放射虫过去尚无报道。1974和197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进行西沙群岛浮游生物调査采集,本文据该两次调查所获资料进行整理鉴定,对以往中国沿海未记录过的种类加以描述,并对其分布作一初步探讨。 调査范围见图1。标本制片按以往方法。  相似文献   
114.
对赣东北晚古生代放射虫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博  舒良树 《地质论评》2001,47(4):337-344
基于以往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地质事实,人们已认同江南造山带是一个新元古代的碰撞造山带,最近,一些研究者根据在赣东北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中发现的晚古生代含放射虫硅质岩,认为该蛇绿岩带中的硅质岩至少是晚古生代的产物,进而提出一个解体江南古陆、江南地区普存在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板溪洋的命题根据野外调查、室内化学分析等综合研究,本文认为赣东北含放射虫硅质岩是大陆边缘浅水相沉积产物,稀土元素特征不支持大洋地壳上的深水环境,强烈的印支期构造事件有可能使晚古生代含放射虫硅质岩发生构造运移,并与新元古代蛇绿岩彼此混杂。  相似文献   
115.
东秦岭—大别山晚海西—早印支期古海洋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远生  张宗恒 《地质科学》1997,32(2):129-135
晚海西-早印支期秦岭古海洋的东延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根据东秦岭一带雁岭夺组放射虫等动物群的发现,秦岭岩群的岩石特征和主形历史提出秦岭岩群为构造高度复杂的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组合而成的构造杂岩型非史密斯地层。  相似文献   
116.
“三江”地区哀牢山带两类硅质岩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江”地区哀牢山带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硅质岩的产状,放射虫组合,硅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属于深海环境,当时为陆内裂谷;后者属于哀牢山蛇绿岩套组成单元,形成于半深海环境,表明当时哀牢山是一个小洋盆。  相似文献   
117.
在藏南萨迦县赛区北部发育一套滑塌混杂沉积。对于这套混杂沉积的时代及地层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主要原因是未能在其中获得足够的化石证据。本次工作在该套混杂岩中首次发现大量白垩纪放射虫化石,并建立4个放射虫组合:①Holocryptocaniumaff.barbui-Dictyomitraturris组合;②Acanthocircusdicrancanthos-Thanarlapulchra组合;③Thanarlaveneta-Pseudodictyomitrapseudomacrocephala组合;④Dictyomitramegnifica-Dictyomitratur-ritu组合。赛区“混杂岩”无论是古生物还是岩性组合特征,均可以与相邻地区的宗卓组进行对比,从而确认该套“混杂岩”属上白垩统宗卓组而非三叠系“修康群”。  相似文献   
118.
西藏羌塘阿木岗群硅质岩段时代归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阿木岗群硅质岩段与上覆和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灰岩砾石、灰岩夹层中所发现的生物化石及才玛尔错和绒马硅质岩中放射虫化石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硅质岩段不属于基底地层,其时代相当于三叠纪,大致可与晚三叠世结扎群相对比。  相似文献   
119.
新疆北部泥盆纪放射虫及其岩相分布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一鸣 《地层学杂志》1992,16(3):224-228,T002
<正> 我国放射虫研究起步较晚,虽然中、新生代放射虫研究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古生代放射虫的研究尚是有待进一步开拓的研究领域。本文有关新疆北部泥盆系放射虫资料绝大部分均为首次报道。 一、放射虫的产地、层位和赋存岩性:本区放射虫广泛发育于东、西准噶尔地区,在泥盆系下、中、上统均有分布,累计达79个层位。其中,东准噶尔下泥盆统9个层位、中泥盆统4个层位及上泥盆统30个层位;纸房中泥盆统2个层位及上泥盆统1个层位;西准  相似文献   
120.
黑龙江省乐部裴德组砾石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德组原指分布在省东部龙爪沟群下部、中生代海相化石层之下的一套含煤的陆相火山碎屑岩地层,所含植物化石一般认为属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筘九的中侏罗世组合。裴德组下部的砾石中发现了放射虫化石,鉴定和对比的结果表明这些砾石来自东部的那丹哈达地体。对佳木斯地体和那丹哈达地体拼贴时限和拼贴地点的进一步分析则建议将“龙爪沟群”解体、裴德组形成的时代修正到白恶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