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3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正题记:郎咸平教授说,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正在上演着"乱"、"稳"、"变"的变奏曲。并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和判断世界大势的这种变化规律,我们(政府)将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他还进一步指出,做为政府管理层和企业决策者,我们必须知道,当前我们面临的危机有多么严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萧条不是有没有,而是已经来临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界都已经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经济不是说有没有萧条,而是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如何面对已经来到的萧条。按照郎咸平教授的说法,中国出口的下滑,已经从2013年就开始了。他指出:2013年6月份的出口同比  相似文献   
72.
《古地理学报》2011,13(5):0-0
热忱地庆贺中国著名沉积学家、煤田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和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张鹏飞教授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事业66 周年。张鹏飞教授1921年10月出生于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年轻时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从而立志勤奋学习,为改变国家的面貌不懈努力。1944年至1947年6月他先后在西北工学院矿冶系、西北农学院及天津北洋大学地质学系学习,1947年8月至195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51年北京矿业学院成立之初他来校任教,后担任矿岩教研室主任,是学校地质系和煤田地质专业的奠基人之一。60年来,张鹏飞经历了中国矿业大学从天津到北京、北京到四川、四川到徐州、徐州到北京的曲折发展历程。虽经风雨沧桑,他仍矢志不渝,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62年,他被评为副教授,1985年被评为教授。1986年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鹏飞教授长期从事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为本科生开设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及沉积环境分析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沉积学原理、碳酸盐岩岩石学、砂岩岩石学、沉积环境研究方法等课程。他主编《沉积岩石学》、《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分析》等教材,还撰写《吐哈盆地含煤沉积与煤成油》、《华北晚古生代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和成矿机理研究》等专著。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还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任务,其科研成果曾获原煤炭部飞马奖及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张鹏飞教授还是《沉积学报》和《古地理学报》的编委,1979年被推荐为沉积学会第一届理事。张鹏飞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为此,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研究课题涵盖古今地质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研究生们一起承担广西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沉积相及聚煤模式、南方石炭纪沉积环境及聚煤模式、云贵川晚二叠世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以及西北吐哈盆地早中侏罗世成煤环境及沉积古地理研究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对这些地区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成煤模式及成煤古地理演化等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幕式聚煤作用”理论。他认为,煤层底板根土岩是基底暴露期间潮湿气候下的古土壤层,煤层是在基准面抬升过程中堆积而成的,煤层和根土岩之间的界面代表了一次间断面,可以作为层序地层学中的准层序界面;厚度较大、大区域分布的煤层,是主要聚煤作用幕期形成的,而厚度较小、局部分布的煤层,则是次要聚煤作用幕期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加强了对碳酸盐岩岩石学及沉积相方面的工作,出现了碳酸盐岩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高潮。陆表海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含煤岩系,引起了广大地质学者的重视。中国南方广西上二叠统合山组及贵州东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与长兴组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经过多年研究,张鹏飞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提出了包括台地总体变浅成煤、台内滩丘变浅成煤以及台地边缘浅滩变浅成煤等3种碳酸盐岩台地聚煤模式,并发现碳同位素在上二叠统的吴家坪阶与长兴阶的界线处的突然降低事件。此外,他还对湖南石炭系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最早大规模聚煤期湖南早石炭世煤层形成于障壁砂坝—潟湖—潮坪沉积体系,并对煤层形成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张鹏飞教授及其研究生对中国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南缘及吉黑海西褶皱系某些有代表性煤田进行了含煤岩系的沉积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性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在著名地质学家冯增昭教授主编的《中国沉积学》一书中,张鹏飞教授以滇东、黔西、淮南、黑龙江鹤岗、湘中及桂中等地区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含煤岩系为例,着重介绍了煤层和沉积体系,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河流、复合型三角洲平原、湖泊、障壁砂坝和碳酸盐岩台地,并探讨了不同沉积体系下的聚煤特征和含煤性。高岭岩(土)资源理论研究及其开发应用构成了近代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形成一个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鹏飞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对中国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及成矿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鲁西A层高岭岩、夹矸及底板型高岭岩、木节土型软质高岭土、淮南下石盒子组B层高岭岩等4种成因模式。研究认为,生物和有机质在高岭岩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严谨求实,追求卓越”是张鹏飞教授60多年来从事地质工作的体会,而“活到老,学到老”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退休以后,他仍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关心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他还继续对中国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的发展以及《古地理学报》的创建和发展辛勤工作并献计献策。几十年来,张鹏飞教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自己的肩膀托起一代代学子,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人梯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张鹏飞教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煤田地质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博士3 名、硕士18 名以及退休后协同年轻教师指导的许许多多博士和硕士。如今,张鹏飞教授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有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及博士生导师,他们在各自工作中取得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对张先生的最好回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先生是一本书,那最精彩的篇章一定写着“园丁”二字;如果先生是一卷画,那最壮美的一幅就是一支蜡烛,始终放射出燃烧自己和照亮别人的光辉。衷心祝愿张先生健康长寿,为中国沉积学、煤田地质学、古地理学以及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3.
职爱国 《地学前缘》2004,11(4):479-480
20 0 4年 3月 15日 ,美国航天局宣布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天文学副教授迈克尔·布郎领导的小组发现距地球 130亿km的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Sedna) ,其公转周期 10 5 0 0a ,由冰和石块组成 ,表面温度为太阳系内最低。《循环日爆说》理论认为第十大行星“中国星”与“Sedna”不是同一颗星。《循环日爆说》是 2 0世纪 80年代由中国人职颖法 (1937.2— 1991.10 )首次提出的关于太阳系演化理论的一种新假说。其理论认为 ,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不是同一时间形成的 ,而是一次形成一个轨道的行星 ,并且每形成一个行星都伴随着太阳系的剧烈变动 ,假设为太阳…  相似文献   
74.
概况 2005年10月11—13日,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电子工学科教授早川正士博士(Dr.Masashi Hayakawa)应邀访问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2Et在地球物理所做了题为“Electromagnetic precursors of earthquakes(地震的电磁前兆)”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75.
国际著名地震学家,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名誉教授Bruce Bolt,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不幸于2005年7月21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75岁。  相似文献   
76.
金星宇 《地球》2015,(4):10-13
<正>专家简介:何祚庥,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相似文献   
77.
段雯娟 《地球》2015,(1):66-69
<正>上海滩,海平面上升同时,地面也在沉降。一上一下,"浮沉"几何?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说:"与海平面上升相比,我更担心新沉积土地的下沉影响,上海目前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就是地面沉降。"2014年11月25日,浦东新区川沙镇心圆西苑小区17号楼里的30多户居民,在不安与紧张中度过了这个周末:一夜之间,他们所居住的这幢大楼的楼顶,竟与隔壁18号楼"亲"在了一起。虽然部分居民已经因为害怕而不敢回家,但小区  相似文献   
78.
更正     
2012年第4期《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一文中,第450页参考文献[19]的作者"Stephen I,Smith J"应为"Stephen L J Smith"。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的汤茂林教授及时指正错误!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79.
80.
孔令伟 《岩土力学》2005,26(9):1355-1355
2005年6月19~24日,第11届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国际会议(11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laanics—IACMAG)在意大利历史名城都灵(Turin)隆重召开,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殷建华教授荣获“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IACMAG)2005年度地区杰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