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3 毫秒
21.
针对北斗卫星下行通信受4G和WIFI信号带内干扰导致传输成功率低的情况,设计了基于增加传输次数来降低误码率的自动气象站报文北斗传输方案。首次提出并建成用于传输自动气象站报文的双北斗指挥机用户群,根据北斗用户机的传输能力设计专用的气象报文编码格式,利用冗余频度开展报文重发,实现单个时次报文的4次重复接收,稳定地保证了较高的传输成功率。方案同时实现了观测报文1min内到达预报员桌面,在稳定性和时效性上均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22.
如何做好自动气象站防雷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松  张雅昕 《广西气象》2005,26(1):51-52,57
自动气象站要求安装在建筑物高处或野外,由于微电子装置的脆弱性以及广西区地处雷暴高发区,雷电活动频繁,雷击强度大,自动站设备很容易遭受雷击损害。通过桂林市自动气象站防雷设计、安装的实践,对自动气象站防雷以及自动站数据传输网络防雷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3.
主要讨论了GPS差分基准站与数据中心之间差分信息的传输。介绍了GPS差分网络系统的组成和VSAT卫星通信情况与优势,利用网络技术,以VSAT系统为实例研究了基准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实时信息传输,同时通过软件开发完成了数据中心利用VSAT网络对差分基准站的监控。  相似文献   
24.
滑坡的远程实时监测控制与数据传输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我国地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尤以滑坡监测,往往会危及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根据目前的技术状况,利用网络通讯,研究和开发地质灾害远程实时遥控、遥测与数据双向传输已成为可能。这项新技术会使灾害监测的管理者、决策者与专家随时观察灾害现场监测参数变化,通过监测网络将处理意见反馈到监测站点。这将对实时观测灾害现场动态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5.
讨论了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构成与解决方案,它将成为GIS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6.
讨论了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构成与解决方案 ,它将成为GIS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7.
谢瑞国  缪强 《四川气象》2001,21(1):48-49
经过一年多的业务运行,我们发现MICAPS系统在数据传输处理中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造成数值预报产品残缺不全;由于数据传输处理未作配置本地化或配置本地化不完善,致使数值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的分析范围、等值线间距、时效、层次等不能满足本地预报业务工作的需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资料传输、处理有关配置文本本地化的方法。使数值预报产品有用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约一倍。  相似文献   
28.
经过一年多的业务运行,我们发现MICAPS系统在数 据传输处理 中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造成数值预报产品残缺不全;由于数据传输处理未作配置本地化或 配置本地化不完善,致使数值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的分析范围、等值线间距、时效、层次等 不能满足本地预报业务工作的需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资料传输、处理有关 配置文本本地化的方法。使数值预报产品有用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约一倍。  相似文献   
29.
随着386/486便携式微机的普及和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已往使用的PC-1500袖珍计算机及其大量的应用软件,面临淘汰的境地。如何把这些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优秀程序,移植到现代化的微机上面,使其继续发挥更大的效能,这是当前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本文意在吸取众家之精华,并加以综合,使其系统化、明朗化。同时结合计算机与全站仪之间的通讯及其数据传输等有关问题,做一讨论,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0.
滕云田  周鹤鸣 《地震学报》1996,18(1):132-134
电磁波数据采集系统膝云田,周鹤鸣(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题词电磁测深,数据存贮,数据传输,井深计数,数据采集电磁波层析技术在工程探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观测仪器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和数据采集系统三部分组成.在目前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