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246篇
测绘学   442篇
大气科学   320篇
地球物理   432篇
地质学   658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付培义 《测绘工程》2003,12(2):47-48,58
比较GPS弦距与常规光电测距弦距的差别,对分析GPS测量误差问题,解决GPS与地面数据联合平差中权的确定问题,以及检核GPS网的解算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一多期复测成果,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2.
假拉  周顺武 《高原气象》2003,22(10):132-137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印度洋海表面温度距平(SSTA)进行分解,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合成分析、奇异值(SVD)分解等方法,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场与夏季高原降水相关显,西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赤道地区的SSTA与高原夏季降水联系最密切;当春、夏季印度洋西部海温出现明显负(正)距平时,当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高原夏季降水普遍偏多(少)。  相似文献   
43.
王惠 《贵州气象》2003,27(Z1):23-27
采用文山州8站1961~2000年年总降水量资料,绘制8站年总降水量变化曲线和5年滑动平均曲线,分析了40年来文山8站年降水量最多年、最少年和降水异常情况、倾向率、每10年一段变率和距平百分率.  相似文献   
44.
李旭  袁重光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97,21(3):266-272
本文叙述了用多种方案对1991年夏主要发生在我国江苏、安徽两省的持续性多雨气候进行的跨季度预测试验研究的情况。试验用完全的海气耦合方案、大气模式并保持初始SSTA方案、考虑皮纳图博火山作用、模式系统误差订正以及它们的组合等进行,得到了比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45.
基于通量距平的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是对基于月平均通量距平(MFA)的海气耦合方案及其在4个海气耦合的环流模式中应用情况的一个综合评述.这些模式的实施情况表明,由于采用精细化了的参考通量,修正的MFA(MMFA)比它的原型具有更为稳定的控制气候漂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6.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3,自引:10,他引:33  
周建生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7,11(4):425-433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47.
Austin白垩层业已钻了4500多口侧向井,本文着眼于Austin这些侧向井估算的最终采收率。通过估算每口井的采收率、钻井密度以及直井生产的影响,计算出桶/英亩的采收率。然后分析了衰竭驱动及加密潜力的资料。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所选地区作进一步研究。网络已经建立,并已用来研究诸如侧向长度,首次开采日期、Austin白垩层构造等参数对采收率值的影响。用所选地区所作的详细分析对研究方法区域和研究结果作  相似文献   
48.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相似文献   
49.
50.
由于缺乏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辽北法库地区的变质岩系一直被看作地台基底型建造,近期研究确认它们属于原岩为深成侵入体和火山-沉积岩系、后经韧性剪切作用而形成的变形变质岩系.它们与遭受同期动力变质作用影响的同构造侵入岩一道构成了规模巨大的法库构造岩系.报道了该套构造岩系中花岗质糜棱岩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FK53角闪石的256Ma坪年龄和FK51-1黑云母的262 Ma高温坪年龄记录了古生代末洋壳向陆内俯冲或多陆块碰撞背景下发育的花岗岩抬升至浅部地壳层次的冷却年龄,FK51-1黑云母的231 Ma主坪年龄和FK51-2钾长石的227 Ma可能代表了绿片岩相条件下花岗质岩石经历韧性变形作用即法库构造岩系的形成年龄.FK51-2钾长石的年龄梯度197~220 Ma记录了构造岩系形成之后比较平稳的抬升冷却历程,而其180 Ma坪年龄则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背景下的构造剥蚀事件有关.同时报道了后期侵入花岗岩的锆石U-Pb和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FK54锆石的U-Pb年龄(159Ma)代表了红土墙子超单元花岗岩的侵入年龄,也界定了法库构造岩系的形成年龄上限,FK54钾长石的125 Ma坪年龄则可能记录了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碰撞背景下的构造剥蚀事件.这些同位素年龄记录为重新认识法库断凸之内涵以及华北地台与兴蒙褶皱系的缝合边界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