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7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1056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198篇
地球物理   295篇
地质学   2590篇
海洋学   847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610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71.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的C5—C15烃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2.
本文通过对桂东地区主要金矿的氢、氧、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所取得的成矿信息,探讨了金矿成矿溶液性质、来源及演化过程,指出产于不同地质体内的金矿,其成矿溶液性质、来源不完全一致。但总的特征是以岩浆水为主,混有少量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矿床成因应属多种热液复合叠加型的复成因类型金矿,并探讨了氢氧同位素在找矿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3.
2018年1月,利用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武汉市大气PM2.5样品并进行水溶性无机离子(F-、Cl-、NO3-、SO42-、Na+、NH4+、K+、Mg2+、Ca2+)的分析.结果表明,NO3-、SO42-、NH4+是PM2.5中最主要的3种水溶性无机离子,除Mg2+与Ca2+外,PM2.5与WSⅡs (水溶性无机离子)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且移动源贡献占主导地位.阴阳离子平衡表明武汉市冬季灰霾期PM2.5呈中性或弱酸性.通过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模拟并采用分层聚类得出了4种主要的后向气流轨迹及相应的PM2.5和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区域传输对此次灰霾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74.
陈锋  冯金良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0):1430-1441
湖泊的古水文及古水化学重建是湖泊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在湖泊、河湖相及高湖面沉积物中,萝卜螺属壳体化石广泛分布;而且现生萝卜螺属亦广泛地分布于全球的湖泊及河流。这些生物碳酸盐(文石)壳体成为一种潜在的和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记录载体。近年来,萝卜螺属的生境及其壳体的稳定碳氧同位素和元素已经逐步被用于了解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的古水文、古水化学和古气候的信息。然而,在萝卜螺属壳体如何记录其宿生水体的古水文、古水化学等信息,以及如何基于萝卜螺属壳体化石重建古环境等方面,仍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侧重在作为环境信息载体的萝卜螺属的分类体系、生境研究及其应用和壳体指标(δ13Cshell18Oshell,87Sr/86Sr,Sr/Ca和Mg/Ca)特征及其在环境重建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75.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富佳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0):1303-1313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相似文献   
976.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碳同位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气的生成期对其成藏有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缺少可信、有效方法来对此进行评价。针对这一难题,考虑到无论生物气的生成机理如何,转化前的有机质和转化后的残余有机质及产物的13C、12C的总量应该守恒,本文探索并建立了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的碳同位素平衡法,并利用松辽盆地的实际分析数据,对这一评价方法(模型)进行了标定和应用。结果表明:Ⅰ、Ⅱ、Ⅲ型有机质累计产生物成因甲烷气的量分别约为193.94 ml/g、175.64 ml/g、161.71 ml/g。区内源岩生物气的生成量约为385.4×1012 m3;生物气的主要生成期在嫩江组沉积末期之前;区内生物气的可能资源量介于11.40×1011~24.8×1011 m3之间。  相似文献   
977.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的勘探程度较低,下古生界不同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展布仍是困扰地质家的重大问题。通过详细分析已钻揭的寒武系烃源岩,深入探讨了寒武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存在差别,因此不同地区有机质的丰度、甾萜烷的分布特征以及“三芴”组成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进行寒武系的油源对比时应考虑到这种差别,以提高油源对比的精度。总体来讲,寒武系烃源岩的标志性特征主要包括甾烷中的C28含量较高(>25%)、伽马蜡烷的含量较高(峰高与C31H接近,G/C31H22R>0.89)、碳同位素比值偏重(δ13C饱重于-30‰,δ13C芳接近或重于-28‰),三芳甾烷的分布特征也明显区别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相似文献   
978.
西江下游溶解无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输出通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取西江下游干支流6个样点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度的观测分析,利用基本水文水化学参数来揭示河水溶解无机碳(DIC)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估算流域DIC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西江下游干支流DIC含量受控于流域地质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于0.74~2.40 mmol/L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干支流DIC含量季节变化模式基本一致,呈现汛期(不包括受洪水影响极强的时段)较高、非汛期较低而洪水期最低的变化特征,流域水热条件的季节变化是其根本原因;河水DIC含量的空间变异基本与流域碳酸盐岩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干流DIC含量明显高于支流,且向下游呈减小趋势.西江流域DIC输出通量约4.57×1012g/a,汛期和6月洪水贡献分别达84%和40%.全流域DIC侵蚀通量约12.95 g/(m2·a),在世界各流域中居中上水平.  相似文献   
979.
黄土塬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塬面中心地区,分别开挖一个竖井获得L2以来连续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并对剖面样品的总有机碳、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土-古土壤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变化与前人对天然剖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注意到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δ813Corg与无机碳酸盐δ13Ccarb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在统计学分析意义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西峰塬和洛川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5和r=0.314,a<0.01,该结果与以往对黄土高原塬面边缘天然露头剖面获得有机碳与总碳酸盐碳同位素呈反相关趋势的结论不一致.对于这种现象的初步解释可能是:(1)来自后期的改造作用:由于黄土沟谷出露的天然剖面多发生在雨水冲刷黄土塬面所切割形成的沟谷两侧,这样天然剖面处于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环境,其表层至某一深度受外界水热环境和气体交换影响黄土中的无机碳酸盐;(2)同时黄土-古土壤竖井剖面也可能受土壤CO2分压的影响造成土壤次生碳酸盐的形成而导致同位素变化趋势的复杂性;(3)采样点区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塬面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并与相应地区的天然剖面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所记录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980.
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催化加氢热解、GC—IRMS等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了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及可能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反射率高,双反射明显,为非均质结构储层焦沥青;在碳酸盐岩储层的各种孔隙中,呈脉状、球粒状、角片状或块状等他形充填,具有中间相结构和镶嵌状结构特征,反映其高温热变质成因;元素组成有S/C高、H/C低的特点,其固体碳同位素组成与长兴组烃源岩干酪根相似。储层固体沥青的可能烃源岩发育于还原—弱氧化咸水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于水生藻类;氯仿沥青“A”饱和烃甾萜类生物标志物对比表明,上二叠长兴组烃源岩是主要来源,飞仙关组、下志留统烃源岩亦有贡献;催化加氢产物饱和烃及其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显示,坡2井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与罐5井飞仙关组烃源岩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这也可作为飞仙关组海槽相烃源岩对飞仙关组气藏有贡献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