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使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雨量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水汽通量诊断分析、后向轨迹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昆仑山北麓和田地区2020年5月5-7日(简称“05·06”过程)和2021年6月14-17日(简称“06·15”过程)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系统、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结果表明:(1) 两次暴雨过程有共同的特点:影响系统都为中亚低涡,均有来自里海、咸海一带的水汽输送;对流层低层偏东急流作用显著,最强水汽辐合集中在700~850 hPa。(2) 两次暴雨过程也有明显差异:“05·06”过程的南亚高压为带状分布,水汽输送路径为西方和偏东路径,其中西方路径水汽输送最明显,西边界水汽输入贡献占88%;“06·15”过程的南亚高压为双体型,水汽输送路径为北方和偏南路径,水汽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偏南气流向北输送,南方路径输送量远远大于其他路径,南边界水汽输入贡献占78%。(3) 和田大气可降水量(PW)增大尤其是超过平均状态时,对强降水出现有指示意义,当PW≥20 mm以上时,可能会出现暴雨或极端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342.
正再次踏上昆仑山脉,是在青海的阳春三月,作别西宁坍圮的古道,作别麒麟湾浅浅的绿意,作别文化广场的人潮拥挤,将出行必带的东西装满大卡车,于鞭炮声画出一个完整的句号时刻,乘上车,出发。因为春天到达青海比较晚,沿途并没有什么好看的,无非是黄坡高地,黑沙乌石。寥寥的几  相似文献   
343.
基于综合调查的西昆仑山典型区多年冻土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势起伏大,气候干旱严寒.为了解其多年冻土分布状况,以219国道大红柳滩到奇台达坂之间的沿线区域作为西昆仑山典型区,以野外冻土钻探、坑探、物探为主要调查手段,综合分析该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对现场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该区域多年冻土阳坡下界在海拔4 800m,阴坡下界在海拔4 650m,东西坡下界在海拔4 700m.依据上述冻土下界的分布规律,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通过ArcGIS软件建立了西昆仑山典型区的多年冻土分布模型,实现了对研究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的模拟.对该区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为3 136.3km2,占区域总面积的89.4%.结果与青藏高原冻土图在该区域的截图相比,多年冻土的面积略有增加.对比分析模拟图和截图后发现,基于实际调查的多年冻土模拟分布图更准确的描述了河谷的融区,而截图的多年冻土分布界限较为粗糙,缩小了喀喇喀什河支沟融区,人为放大了219国道大红柳滩到奇台达坂之间的宽谷融区.  相似文献   
344.
柯东构造带柯东段中新世以来两期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油气勘探潜力大,但其地下复杂构造制约着本区油气勘探。综合最新钻井、地震、非地震及野外露头资料,对柯东构造带柯东段进行构造建模研究,认为柯东段构造变形为两期,早期为圈闭形成期,与断层相关褶皱发育;晚期为调整期,高角度断层发育。两期构造变形作用控制着本区油气成藏、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345.
使用感量校正多测片再生(SMAR)法对新疆昆仑山北坡的12个黄土样品的细颗粒混合矿物和细颗粒石英进行了等效剂量(De)的测量.测试结果显示,该地区黄土的[ post-IR]OSL和OSL信号强度相对于黄土高原的样品偏低,初步认为与物源不同及粉尘堆积和堆积后经受的风化作用微弱有关.细颗粒混合矿物的IRSL等效剂量值基本上小于其细颗粒石英OSL的,反映出长石存在明显的异常衰减现象;[post-IR] OSL信号主要来自于长石,用于测年需谨慎;细颗粒石英OSL更适合用于对该地区黄土的测年.  相似文献   
346.
使用感量校正多测片再生(SMAR)法对新疆昆仑山北坡的12个黄土样品的细颗粒混合矿物和细颗粒石英进行了等效剂量(De)的测量.测试结果显示,该地区黄土的[ post-IR]OSL和OSL信号强度相对于黄土高原的样品偏低,初步认为与物源不同及粉尘堆积和堆积后经受的风化作用微弱有关.细颗粒混合矿物的IRSL等效剂量值基本上...  相似文献   
347.
回生主死北斗神《全宋诗》中流传下来一首不知何人作的《璇玑殿》诗:众圣环拱位中天,统济乾坤妙转旋。高覆昆仑朝帝阙,注生回死福增延。“璇玑殿”,顾名思义,是和北斗有关系的宫殿。北斗日夜绕北极转动,故诗中有“拱位”、“转旋”之描述。古人还认为昆仑山是天北极的枢轴,故云北斗“高覆昆仑”,那么“注生回死”指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48.
志留纪昆仑山地区构造古地理环境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北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中,在昆仑山地区测得志留纪(S),奥陶纪—志留纪(O-S)剖面39条,剖面厚度从169m到8260m不等,地层的上下接触关系多为断层和角度不整合。从沉积环境、物质组成等方面,反映出昆仑地区从西向东古地理环境为滨浅海-深海-滨浅海-深海的分布特征。西昆仑温泉沟群(S1W)在英吉莎县西,以砂岩、板岩为主,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在麻扎一带,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板岩及硅质岩等,麻扎附近的石英片岩、砂板岩及灰岩中,含拉斑玄武岩,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深海相(俯冲带海沟沉积环境,麻扎一带),斜坡相浊积岩沉积(麻扎东、西一带),在麻扎一带叠复厚度8260m,向北西、南东方向变薄;东昆仑在木孜塔格峰北,该群为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沉积,由灰色、浅灰色浅变质各种岩屑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中晚志留世达坂沟群(S2-3D)在西昆仑为半深海到滨浅海沉积环境,在东昆仑沉积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以浅海环境为主。在若羌南的白干湖组(S1b)发育深海浮游生物——笔石,为深海相浊积岩,从下到上浊积扇向海推进,水体逐渐变深,属拉张环境下的深海弧后盆地沉积环境。在格尔木西南志留系赛什腾组(Ss)自下而上由大陆斜坡至陆隆和深海沉积到浅海的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非扇大陆斜坡沉积类型,以远源浊积岩、半远洋沉积为特征,代表古海盆收缩到残留海盆阶段的沉积。布咯达坂峰东,加里东晚期(S3)同碰撞型二长花岗岩体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421±3)Ma、(423±16)Ma。在格尔木东南的纳赤台群(OSN)超镁铁岩-辉绿岩墙-玄武岩-深水硅质岩构成早古生代的洋壳组合,具有蛇绿岩套特征。基性变玄武岩显示为洋中脊或洋岛环境。硅质岩的地球化学指标也显示为洋中脊或大洋盆地的远洋深水环境,超镁铁岩是古洋壳残片的地幔岩部分,变碎屑岩属大陆斜坡相沉积,碳酸盐岩具近岸沉积特点。格尔木东南纳赤台群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MORB)型,锆石SHRIMP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419±5)Ma,为S4。总体上,志留纪昆仑地区应是加里东运动之后在逐渐消失的残留洋,表现出复杂的多岛洋盆体系。这一构造古地理环境的确定,为该地区已经发现的矿床形成机制的研究和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49.
西昆仑山库地蛇绿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树锋  贾承造 《地质科学》1999,34(3):281-288
库地蛇绿岩套由下部超镁铁质岩、辉长岩、幔源型花岗岩和上部基性火山岩、复理石等成分构成,形成于震旦纪-寒武纪。通过基性的辉长岩、玄武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得出,辉长岩表现出与典型蛇绿岩套中的堆晶辉长岩的特征相一致;而玄武岩则与大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一致,认为该蛇绿岩套是形成于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结合库地岛弧花岗岩的特征,提出塔里木盆地南缘在震旦纪-早古生代时期存在一个广阔的大洋,这一大洋在志留纪末期关闭。  相似文献   
350.
西昆仑山晚新生代沉积的粒度和δ18O含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室内粒度和石英氧同位素含量分析,讨论了西昆仑山典型地区晚新生代不同时期沉积的搬运机制,没积环境和物质来源对粒度参数和石英δ18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