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29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054篇
海洋学   154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薛峤娜  胡博  谭丽菊  王江涛 《海洋学报》2018,40(10):190-199
本文对采自渤海、黄海和东海3个典型海域的沉积物进行了尿素吸附/解吸的实验室模拟研究,用Freundlich吸附模型和Henry吸附模型分析了不同沉积物对尿素吸附的热力学特性,并研究了温度、沉积物粒径、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尿素在沉积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解吸过程总体呈现3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0~5 h)—慢速吸附阶段(5~12 h)—平衡阶段(12 h之后)。当水体中的尿素浓度较低时,沉积物解吸释放尿素,随着上覆水中尿素浓度逐渐增加,沉积物对上覆水中的尿素产生吸附行为,各海区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渤海、东海、黄海,这可能与沉积物的类型有关。Freundlich方程和Henry方程均可模拟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温度、粒径以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均对尿素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产生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尿素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变小,沉积物粒径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尿素的能力越强,因此,揭示尿素在沉积物表面的环境行为时,必须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基于小波与包络线的土壤有机质高光谱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横山县为研究区,对小波分析法与包络线去除法融合应用于土壤有机质高光谱估测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利用陕西省横山县84个土壤样本的光谱反射率和有机质含量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法去除了部分噪声,通过光谱一阶微分变换,提高光谱反射率与有机质的相关性,采用包络线去除法提取建模因子,减少数据冗余后最终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土壤有机质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与未采用小波分析法建立的模型比较,建模因子的相关性提高了0.1~0.25,模型的判定系数可达0.932,提高了0.207,检验样本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107,减小了0.116。总体而言,小波分析与包络线去除法联合应用于土壤有机质高光谱估测是有效的且所建模型精度较高,但数据质量对模型精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3.
以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主力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溶剂抽提—HCl酸解连续处理实验方法,对泥质烃源岩黏粒级组分的游离态有机质和碳酸盐矿物结合态有机质进行地球化学表征。结果表明:游离态有机质可以提供沉积环境、热成熟度、有机质生源等地化信息,碳酸盐矿物结合态有机质能补充有机质生源信息;碳酸盐矿物结合态有机质能更好地保存烃类组分的轻质端,可以指示Botryococcus braunii生源的两环倍半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仅在赋存态中检出。此外单质硫具有相对较高的丰度,相对封闭的矿物晶格赋存环境使有机质的原生地质信息更好地保留下来。对烃源岩中游离态有机质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更为真实客观的地质推断结果。  相似文献   
84.
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尼玛盆地东部字康勒—康嘎勒一带发现长约55 km的油气显示带,在1:25万尼玛县地质图上标注为白垩系竟柱山组.通过剖面实测及样品地球化学持征分析,采集的24件样品泥页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TOC含量为1.32%,平均生烃潜量为7.38 mg/g,有12件样品TOC大于1%,成熟度也较适中,属好—极...  相似文献   
85.
安徽宣城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不仅是我国下扬子区重要的烃源岩,也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为研究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以港地1井和两个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有机岩石学研究、氩离子抛光—扫面电镜观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下扬子宣城地区龙潭组页...  相似文献   
86.
对西南南乔治王岛西湖沉积物XH1柱样进行了210Pb测年,建立起百余年(1885—2006年)沉积地层序列.定量分析了该柱样中的正构烷烃、脂肪酸和甾醇等类脂生物标志物,综合南南了其分子组合特征和大尺度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南半球环状模(SAM)]指标,探讨了湖泊沉积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早期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87.
明确盐沼土壤有机碳汇的稳定性对于科学评估海岸带“蓝碳”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土壤有机质的结构组成与土壤有机碳汇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选择长江口崇明岛东部4个成陆年代迥异的围垦区,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钻探取得的埋藏盐沼以及钻孔周边的林地表层土壤样品的有机质结构特征,揭示土壤有机质更新过程中有机质结构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年代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由表层到深层的变化特征类似,自表层的林地土壤样品至埋藏的盐沼样品,烷基碳与芳香碳的含量增加,而烷氧碳与羰基碳的含量降低。埋藏盐沼样品的烷基碳/烷氧碳含量值、芳香度与疏水碳/亲水碳含量值均大于钻孔周边林地表层土壤样品。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稳定性增强。(2)自西向东林地表层土壤样品烷基碳/烷氧碳含量值、芳香度、疏水碳/亲水碳含量值均小于1,呈逐渐增长趋势;脂肪族/芳香族含量的值则逐渐降低。自西向东林地表层土壤样品有机质整体分解程度较低,但呈逐渐提高趋势,有机质稳定性逐渐增强。这与树木种植时间由西向东逐渐变早,表层土壤发育时间变长有关。(3)自东向西,埋藏盐沼样品有机碳官能团含量与比值的变化表明...  相似文献   
88.
89.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部沙一段和沙二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岩演化阶段,本文通过对其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的研究探讨了它们与过渡带气之间的关系,发现可溶有机质与同一样品的干酪根之间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源组成,前者以Ⅱσ—Ⅲ型有机质为特征,而后者主要属Ⅰ—Ⅱ.型母质。在埋深1850~3060m的范围内,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的红外特征吸收及其有关参数呈一致的变化规律。由此划分出三个明显不同的演化阶段.并指出2200~2770m左右为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急剧降解的阶段,2500m左右达到高峰,其结果与过渡带气的形成密切相关。干酪根在该阶段虽然也表现出脱氧、脱脂基因特征,但以生成解聚沥青为主,与过渡带气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认为可溶有机质,尤其是其中的非烃和沥青质是东部凹陷过渡带气最主要的母源物质。  相似文献   
90.
滇中地区砂岩铜矿成矿过程中的有机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滇中砂岩铜矿床宏观地质特征和微观分析数据,本文探讨了有机质参与成矿过程的事实及其在成岩成矿各阶段中的作用。在矿源层形成中,有机质以物理吸附为主;在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中,以硫酸盐还原细菌还原作用和有机质分解产生的H2S等为特征;而在改造成矿作用过程中,则主要表现为残存的有机质热降解产生的CH4等还原性气体对SO4=的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