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21.
很久以来就知道 ,地史最后阶段最具戏剧性的事件之一就是大约在6Ma前的中新世末期地中海的被隔离和完全干涸。据西西里岛墨西拿城附近该时期著名的沉积剖面 ,这个事件被称之为墨西拿盐量转变。在这之前 ,地中海最初是从印度洋分离出来的 ,然后与大西洋隔开。地中海本来由两个海峡与大西洋相连 :现代西班牙北部的贝特斯海峡和现代直布罗陀以南的摩洛哥海峡。前者在托尔顿期(上中新统)末封闭(将近7.2Ma前) ,而后者很快在贝特斯之后闭合。直布罗陀海峡当时还不存在。地中海变成了干涸的盐沼地 ,在其底部堆积了2km厚的盐层。然后…  相似文献   
522.
523.
西北太平洋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太平洋区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地震与火山活动频繁。因此,晚更新世以来,本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具有其典型特征。本区在全球海面波动的影响下,陆架发生过多次海进与海退的交替,本文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大量资料表明,本区与全球海面变化有相似性,然而,泰区海平面波动被复杂的地壳构造运动所干扰。这一点对研究本区海平面的变化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决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524.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2007,23(12):3317-3324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的大地构造交界带。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的3000余年的地震活动性,并根据1918~2006年间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1000余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系统研究了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机制。结果表明,苏鲁带以及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右旋走滑运动是苏鲁地区和郯庐断裂带的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地震发生类型多为右旋走滑型或右旋走滑正断层型地震。华南地区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受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方位为110~120°挤压应力的控制。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现代地壳应力场的分界线,西部与秦岭带大致相符,在大别东开始则逐渐偏离大地构造,到黄山附近向东南偏转,在温州附近转为向东延伸,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研究结果还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运动机制,即致使大量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或地表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原因为,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存在着较强扩张应力场的主控作用。此外,岩石圈地幔的蘑菇云构造增强了华北地区扩张应力场及扩张构造运动,导致形成大量深裂谷、裂隙,深部物质上涌。苏鲁及东大别地带处于或接近蘑菇云构造运动发育地区的中心,深部地幔物质的上涌导致并加剧了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或地表,形成了世界著名的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525.
Recent study of magnetotelluric (MT) inversion indicates that the basement of the Songpan- Zoige area could be a stable continental crust. There has developed quite thick and stable Paleozoic continental shelf margin-platform clastic and carbonate sediments during the Triassic. Preliminary field geologic investigation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study show that good-quality source rocks, mainly argillaceous and carbonaceous shale, were deposited in the Cambrian and Silurian in this region, while diverse reservoirs of platform facies carbonate and clastic rocks were in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The good vertical source-reservoir-seal configuration might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certain potential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526.
Introduction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largest active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ight 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with dip-slip component in the Quaternary; it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modern seismicity (FANG et al, 1976;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1987; GAO et al, 1980; MA, 1987; LI, 1989; CHAO et al, 1995).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Jiaoliao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Plain block of …  相似文献   
527.
辽河盆地古近纪二期构造演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盆地新的地球物理证据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辽河盆地古近纪的构造史由二期组成,即大陆裂谷期和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期。大陆裂谷的演化受古近纪古新世至始新世房身泡期至沙河街期(Ef-Es,大约63.0-37.0Ma)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的驱动: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Ed,大约36.9-24.5Ma)。二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辽河盆地复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使得早期断层再活动和生成新的断层。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古近纪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水平位移大约为4-8km。辽河盆地复杂的断裂体系不仅受到早期拉张应力的强烈控制,而且,还受到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影响。与此同时,二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528.
中国西北地区陆内前陆盆地的鉴别标志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陈发景  汪新文 《现代地质》2004,18(2):151-156
讨论了中国西北地区陆内前陆盆地的主要鉴别标志 :(1)不对称山前坳陷的构造几何形态 ;(2 )先缓后陡的两段式沉降曲线 ;(3)反沉积旋回上部磨拉石堆积、强烈构造运动和层内递进型构造角度不整合类型。认为在鉴别陆内前陆盆地中必须进行多项标志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29.
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效应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强  张中杰 《地学前缘》2003,10(2):308-308
为了探索“世界屋脊”的形成之谜 ,我们利用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方法 (FLAC)对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进行了数值仿真。基于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等多学科的资料 ,笔者构建了青藏高原多层块、分阶段形变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确定了模型的初始和边值条件 ;实施了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拼合之后 (约 5 0Ma以来 )青藏高原岩石圈尺度的二维形变场数值模拟。计算中 ,引入了与活动构造区壳幔形变特征较为吻合的、包括MohrCoulomb破裂准则和非相关流动定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为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运动学与动力…  相似文献   
530.
论贵州喜山期的构造运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秦守荣  刘爱民 《贵州地质》1998,15(2):105-114
贵州的喜山旋回可分为两个亚旋回,第一亚旋回为晚白垩世至老第三纪,第二亚旋回为新第三纪至第四纪。第一亚旋回末期的造山和运动称为喜山运动。第二亚旋回的地壳运动主要是间歇性隆升,是形成现今地貌及水文网络的重要因素,称为新构造运行。喜山运动是晚元古代以来波及面最言语物造山运动,经此之后,贵州地质构造才真正定型。受地壳表层结构控制,在宏观上,贵州喜山期构造变形可划分为三个区,各区变形组合自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