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用擦痕作为研究断裂两盘岩体相对位移的主要依据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人认为,它只代表岩体最后一次运动时所留下的遗迹。但也有人把擦痕作为确定断裂两盘岩体活动方向的唯一标志,还有人用断裂面上不同方向的擦痕确定断裂多期活动的先后次序,为此,野外观察者常是用手抚摸断裂面上的平滑度,得出断裂两盘岩体的相对位移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三维密闭环境中, 如果地质体内部因应力作用出现脱空现象, 就会在脱空产生的腔体与围岩之间出现压差, 形成指向腔体内部的抽吸力, 会对围岩内部流体的定向流动起到明显的加速作用. 库车坳陷的构造变形样式与天然气成藏条件适于构造抽吸过程的发生. 以克拉2高效气田为地质模型, 按照相似性原理对克拉2号构造的形成及天然气充注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 证实在盖层条件优良的挤压环境中, 构造抽吸作用是可以发生的, 并且在天然气高效成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而提出构造抽吸作用是库车坳陷天然气高效成藏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岩石物性能够影响和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依据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古油气藏自新近纪上新世末期(大约2.0Ma)至今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油气动态调整过程,这一过程将该区域在此之前形成的油气藏进行了重要改造,形成了现今油气藏。该区域的古油气藏动态调整与输导层和储层岩石的孔隙度Φ密切相关,当岩石的孔隙度Φ≤10%时,构成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阻挡边界,油气沿阻挡边界运移,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的复合型油气藏,在麦盖提斜坡群5井以北区域有发育和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5.
非稳态成藏理论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全过程作为时间域内一个连续而统一的系统,并将其分为前油藏、油藏及后油藏等三个阶段,定义了非稳态油气藏的概念,建立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框架。非稳态油气藏是指油气处于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单元,主要特征表现为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多个或大幅度倾斜的油气水界面,或者出现油气水关系侧向倒置等特殊现象。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后油藏阶段油气的富集类型,拓宽了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应用于哈得逊地区和塔中4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实践,后油藏的概念得到了勘探的证实,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为塔里木盆地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对地堑的研究才由描述性阶段而发展到对其成因的探讨。1930年,德国地质学家克鲁斯(H.Cloos)最先用实验方法使湿粘土受侧向拉伸,而再现了地堑构造,从此对地堑的力学成因,展开了讨论。H.克鲁斯认为,这种构造是与地堑相垂直的地壳球面张力所造成的,它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地堑所横过的部分地块的拱起而成。  相似文献   
7.
依据7块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报道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重要地质证据.认为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发生过右行走滑构造运动,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早期拉张断层系可以重新运动,并形成新的断层系.研究成果表明,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是辽河盆地复杂构造演化史中的主要地质事件之一,有效地控制了盆地中的断裂体系的格局.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影响和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8.
陆-陆碰撞造山带动力学成因机制的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利用自行研制的GJ 1 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实施的陆 陆碰撞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动力学过程的最新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陆 陆碰撞是岩石圈或地壳缩短和增厚的主要机制之一。在地幔对流派生的拖曳力和板块相互运动产生的压缩力以及其它附加力的联合作用下,模型长度和厚度分别缩短45 % 和增厚85 % 是可能的。推覆造山作用有可能将下地壳的岩石物质和构造推覆到上地壳或地表,形成在地表可观察到的韧性剪切带构造。推覆体中的逆冲断层系往往沿最为发育的一组剪切面形成和演化,被叠置或双重地层的形成使地壳厚度明显增加。实验结果展示出推覆造山带、俯冲带和混杂岩带三个主要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构造动力学和几何学关系。认为:陆 陆碰撞造山带是在地幔对流派生的拖曳力和板块相互运动产生的压缩力以及其它附加力联合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大洋闭合和二个大陆之间的对接与碰撞导致了造山作用的发生,混杂岩带的形成和演化与洋壳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辽河盆地古近纪二期构造演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盆地新的地球物理证据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辽河盆地古近纪的构造史由二期组成,即大陆裂谷期和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期。大陆裂谷的演化受古近纪古新世至始新世房身泡期至沙河街期(Ef-Es,大约63.0-37.0Ma)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的驱动: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Ed,大约36.9-24.5Ma)。二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辽河盆地复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使得早期断层再活动和生成新的断层。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古近纪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水平位移大约为4-8km。辽河盆地复杂的断裂体系不仅受到早期拉张应力的强烈控制,而且,还受到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影响。与此同时,二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0.
攀西裂谷的力学成因机制和模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谷是在引张力作用下产生的,并根据裂谷切割深度确定其类型。据世界上多数裂谷资料证实,它们均切穿了岩石圈。当然,也有切割不深的裂谷(只切穿沉积盖层)。从断块学说观点看来,裂谷的形成是受断裂体系控制的,以地幔上涌为动力,具全球规模,延伸数百至数千公里的狭长断陷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