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66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试论柴达木和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地层的亲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昆北柴达木盆地与昆南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地层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无论在沉积上、生物上、古气候演化上,还是在构造发展阶段上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作为阻隔柴达木和可可西里二大盆地屏障的昆仑山至少在渐新统—中新世并未抬升,昆仑山在印支运动中期阶段抬升之后,曾长期处于风化剥蚀状态,在古近纪、中新世不断下降,渐新世—中新世时古昆仑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92.
《岩矿测试》2009,28(3)
柴达木盆地发现罕见鱼化石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要完成人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研究所张弥曼院士,合作者是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王晓鸣、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刘焕章、美国堪萨斯大学苗德岁等。  相似文献   
893.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左旋斜冲推覆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发育比较强烈的左旋斜冲构造运动,形成长达百余公里、宽度超过30km的大型推覆构造,由斜冲断层、逆冲岩席和褶皱构造等组成。根据野外观测相关资料,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发生两期构造变形: 早更新世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如中新元古代中深变质岩、古生代浅变质岩与中生代沉积地层沿北西西-北西向断层发生左旋斜冲构造运动,导致下伏中新统和上新统湖相沉积地层强烈褶皱变形,上覆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 晚更新世中晚期构造运动导致中晚更新世砾石层发生宽缓褶皱变形。估算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斜冲推覆构造运动产生的最小缩短量约为 17~18km,平均缩短速率约为 6.6~6.9mm/a。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斜冲推覆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南向北扩展迁移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9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ZK2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古气候替代指标——色度,分析了察尔汗地区近130kaB.P.以来气候的变化.揭示了该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以及古气候变化在色度指标上的表现。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察尔汗地区环境由温暖湿润冷暖频繁波动干热环境变化,色度L*,a*,b*具体表现为在不同水平的波动。其中b*较L*,a*能更敏感地反映古环境的变化,在温暖湿润的间冰期,b*值趋向于高值区间;而在寒冷干燥的冰期,b*值趋向于低值区间波动。这种整体波动的趋势与氧同位素的5个阶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95.
柴达木盆地北缘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敏  尹成明  陈琰 《沉积学报》2005,23(1):143-149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具有巨厚的下侏罗统湖相泥岩和中侏罗统煤系地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生烃期集中在喜山运动中晚期(E3-N1 )。本地区既有中生代古隆起,又有新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一系列构造圈闭(褶皱)和油气运移通道(断层),在侏罗系和第三系具有多套储盖组合。本区预测油气资源量达 10×108t,而探明油气储量仅为预测量的 3%,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冷湖一号至五号 (冷湖构造带西段 )勘探区带、南八仙-大红沟古隆起勘探区带及赛什腾山前勘探区带是今后柴达木盆地北缘最现实的三大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896.
柴达木盆地耕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王秀红  申元村 《中国沙漠》2001,21(Z1):43-47
在阐述柴达木盆地耕地面临的荒漠化(沙漠化和盐渍化)问题及分析其自然和人文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荒漠化防治应该坚持的基本观点以及主要技术措施。认为耕地沙漠化防治的关键是处理好耕地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生物技术措施为主,最终建立完善的耕地防风固沙林草体系;耕地盐渍化防治的关键是处理好耕地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水利工程措施为主,利用区域治理模式降低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897.
张春宇  赵越  刘金  代昆  郑策 《地质学报》2019,93(3):712-723
柴达木盆地北缘牦牛山组为一套由砂砾岩组成的陆相紫红色粗碎屑沉积岩,其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两个剖面牦牛山组的沉积特征、古水流、砾石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砂质充填物中锆石进行了LA-ICP-MS测年分析。结果表明,牦牛山组发育冲击扇沉积,古流向主要为自北西至南东和自南东至北西两个方向。两个剖面砾石成分差异显著,城墙沟剖面砾石成分以碳酸盐岩为主,而旺尕秀剖面砾石成分则较为复杂。砂质充填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3个组:360~560Ma、890~1050Ma和2200~2500Ma。它们代表本区3次构造事件,包括早古生代柴达木盆地北缘由洋-陆至陆-陆的碰撞过程,新元古代Grenville造山事件及新太古代陆壳的增长。其中最小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365±3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古生物等资料,表明牦牛山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本区早古生代第三期和第四期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龄与本文最年轻的一组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这两期岩体发生了快速抬升剥蚀。结合前人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牦牛山组沉积期处于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898.
赛什腾山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与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斜交部位,属于柴北缘残山带的一部分,带内零星出露的花岗岩体一直被认为形成于早古生代,属于早古生代洋陆碰撞期的花岗岩。我们对小赛什腾山两个花岗岩体重新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岩体三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60±3Ma, 268±8Ma和263±8Ma,表明其形成于中二叠世,而非原先认为的早古生代。所有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分布在0.28294~0.28320之间,并具有极高的正ε_(Hf)(t)值(11~20),其平均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350Ma,稍高于其U-Pb年龄,反应其源区可能为具有亏损地幔特征的新生镁铁质物质。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宗务隆小洋盆向西可能延伸至小赛什腾山地区,中二叠世俯冲的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具有极高的正ε_(Hf)值的花岗岩。该发现表明柴北缘地区存在二叠纪时期的洋壳俯冲,为深入理解柴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899.
石膏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圈闭的盖层之一。根据石膏层含量统计和石膏~(34)S_(V-CDT)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古近系石膏主要分布于靠近阿尔金山的狮子沟凹陷和小梁山凹陷,石膏含量在垂向上具有旋回性。石膏的~(34)S_(V-CDT)值分布范围很大,为-23.3~71.4%,属国内外罕见。其原因是来自阿尔金山的硫酸盐~(34)S值很低,而由盆缘向盆内随着还原环境的强化,细菌的分馏作用逐渐强烈,导致~(34)S_(V-CDT)值的巨大差异。石膏~(34)S_(V-CDT)值的主控因素为硫酸盐~(34)S_(V-CDT)初始值、硫酸盐补给速率和还原菌分馏作用的强度。形成石膏的硫酸盐来自阿尔金山,经由狮子沟凹陷进入盆地,然后向盆地其它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900.
文章在对600多米岩芯颜色、沉积构造、粒度分析、薄片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滩坝 沉积特征,研究了滩坝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及成因,建立了滩坝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滩坝单砂体厚 度较薄,滩坝中发育较多典型的波浪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以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为主。坝砂体主要 发育于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可容纳空间较大处,且多分布于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可容纳空间较大处;滩主要发育于 各级别基准面旋回中可容纳空间较小处。滩坝的形成与可容纳空间的大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有关,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 下,水体较深,湖泊面积大,易形成大的湖浪和湖流,从而发育坝砂体。最后,根据瓦尔特定律,结合一个中短期基准面 旋回过程中沉积类型垂向变化,建立了上干柴沟组滩坝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