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罗秋红梁碧玲  何夏江 《气象科技》2005,33(3):209-213,i001
通过利用多普勒雷达图、OLR日平均场、环境场和比湿场等资料对7514(ELSIE)、7908(HOPE)、0313(Dujuan)号台风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个双重眼壁台风都有规则和紧凑的螺旋云带,外围的云带范围小、副高强盛、登陆前850hPa西南风没加强等等,都是造成台风风大而且影响范围广,降水量偏少的原因;OLR场分布与降水场分布的同时对应关系很好,OLR低中心最终没移至陆上,因此陆上降水偏少;台风OLR低中心移向陆地的地点与强降水中心基本相符;登陆时台风中心比湿值、等值线的梯度越大、移速的越慢,则降水时间越长、雨强越大。降水越集中。  相似文献   
42.
本文利用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7年5月2~3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1)暴雨开始前,水汽含量猛增,湿层厚度增加,并在整个过程中维持高湿状态;暴雨区水汽随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加。(2)暴雨区水汽总收支在整个时段都为正值,水汽收入大值与两个降水时段的开始时间重合,经向的水汽输入在此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3)水汽的来源主要是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以850~700hPa为主,由南至北逐渐减弱,南部湿层更厚,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4)第一阶段降水开始时,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阶段降水之间辐合减弱,然后又增强并持续到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43.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比湿(SH)和相对湿度(RH)多年平均值及其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冬季,SH(0.4~7 g kg-1)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RH(41%~82%)则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一般冬季地面湿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2)在夏季,SH(7~20 g kg-1)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RH(44%~89%)则与冬季差异不大,均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特征;同样夏季地面湿度较低的地区通常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3)东部地区冬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其中纬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经度次之,海拔高度对其整体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地理因素对冬季SH的回归效果明显好于对冬季RH的回归效果。4)东部地区夏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冬季显著,纬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地面湿度最主要的因素,但海拔高度对夏季SH、经度对夏季RH的影响程度较冬季增大,且地理因素对夏季SH的回归效果同样好于对RH的回归效果。  相似文献   
44.
文章对1994年8月12日发生在呼市附近的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南支水汽输送与北支冷空气的交汇决定暴雨发生的时间、地点;风速、水汽含量的大小决定着暴雨的强度;垂直运动大小决定暴雨的强弱;最大上升区决定着暴雨的落区;对称不稳定使得低层暖湿气流沿等熵面加速斜升,斜升对流对暴雨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5.
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以纬向输送为主。分析结果还表明东亚季风区由于夏季水汽分布是南边大、北边小,偏南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湿平流。因此,水汽的辐合主要由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所造成,而印度季风区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干平流,它利于水汽输送的辐散,水汽的辐合主要是由于风场的辐合所造成。  相似文献   
46.
本文所采用的资料是日本GMS-5卫星每天1小时一张的6.7μm水汽图像资料和常规的探空资料,卫星图像资料等,对2000年4月14日发生的一场特大暴雨的大气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造成此次特大暴雨主要是由于由副高西侧南支槽和西风槽同位相叠加,造成强烈和持续的深厚水汽输送,使得MCS猛烈发展,带来强降雨。  相似文献   
47.
从短期资料分析中发现春夏季塔里木盆地中低空比湿高值区位于和田、喀什。本文着重从下垫面因素和盛行风分析了这种比湿特点的成因,并提出在封闭地形的干旱区,山前的河谷口地带,中低空比湿分布有类似山前冲积扇式的分布,这改变了传统的气候图法,进而推测出该盆地山前带中低空比湿的可能分布。  相似文献   
48.
利用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3号观测站2009年全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科其喀尔冰川表碛区的小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净辐射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反射辐射和地表反照率反之. 与其他地区不同,该区主要受积雪物理性质和下垫面状况的影响,冬春季地表反照率日变化表现为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夏秋季表现为倒U型. 温度年变化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最高月均值出现在8月,为9.4℃,最低月均值出现在1月,为-9.6℃. 受山谷风和冰川风的影响,全年的风向以西北风和西北偏西风为主,风向的日变化以11:00为界发生转向. 受降水和冰川消融等的影响,比湿夏秋季月均值较大,冬春季月均值较小.  相似文献   
49.
风廓线雷达反演大气比湿廓线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湍流散射理论,运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 (WPR) 联合RASS (Radio Acoustic Sounding System), GPS/PWV (Global Position System/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进行全遥感系统的大气比湿廓线反演试验,并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利用2011年8—9月云南大理综合探测试验数据的反演结果与探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WPR联合探空的温度廓线和起始边界比湿 (q0) 反演大气比湿廓线,与探空大气比湿廓线相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标准差为0.84 g·kg-1,误差随高度增加呈递增趋势;WPR联合RASS, GPS/PWV数据反演大气比湿廓线,与探空大气比湿廓线的标准差为0.85 g·kg-1。参加反演的数据中,折射指数结构常数Cn2与谱宽σturb2对反演影响最大,反演算法中大气折射指数梯度M符号的判断对反演精度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0.
王浩  傅抱璞 《湖泊科学》1993,5(4):289-298
通过建立一个包含比较详细的地面和水体内物理过程的非静力近似中小尺度数值模式,模拟陆地水体对周围空气比湿影响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计算结果表明:水体在冬季和夏季都增加周围空气的比湿;增加的幅度是晴天大于阴天、夜间大于白天、冬季大于夏季;仅在夏季晴天正午时,由于水体强烈降温,近水面大气层结很稳定,水体附近空气比湿略有降低。空气比湿的改变主要发生在气流刚过水面的2—3km范围内;在岸上水体影响接近指数律减小,水体对空气比湿影响消失的距离为:在上风岸不到4km,下风岸可超过20km;水体影响空气比湿的高度为200—40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