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9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429篇
海洋学   46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2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排海污水处理直接关系到近海的污染,而、磷及有机污染物是近海的重要污染物。文章综述了几种对、磷及有机污染物处理的新工艺技术和各工艺的进展状况并提出应尽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近海N_P营养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中N、P等营养盐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营养元素,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的能量来源.同时,营养盐又具有复杂多变的化学地质作用,使得近海生态环境中营养盐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研究的热点之一,对海水营养盐的研究历史几乎与海洋化学发展史同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营养盐的研究成为目前海洋及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回顾当今国内外近海环境营养盐调查研究的历史和综述当今国内外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该学科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3.
基于Hyperion影像的水稻冠层生化参量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小区实验与大田应用相结合的方法, 依据扬州实验小区地面实测拔节期、抽穗期及灌浆期的水稻叶片、冠层光谱及和叶绿素含量, 采用光谱吸收特征和植被指数分析方法, 得到估算水稻和叶绿素含量的最佳光谱特征参数; 结合覆盖江苏姜堰地区大田的Hyperion高光谱遥感影像, 建立反演水稻冠层和叶绿素含量的模型, 对研究区大田水稻冠层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反演及制图。结果表明: 经波深中心归一化方法分析, 发现以670nm为中心的光谱吸收特征面积与水稻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基于反转归一化光谱, 结合560nm和670nm两个波段, 建立的植被指数NDVI560_670能很好地反演水稻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84.
分别在室内培养箱、海滨室外跑道池和不同自然海区,通过一次性和半连续添加营养、以及检测海区水质和藻体生长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温度和磷比条件下,长心卡帕藻吸收速率的变化和吸收速率随时间变化,以及栽培该藻的环境生态贡献。小型实验、中试放大和海区规模栽培结果表明:(1)在10—50μmol/L范围内,该藻吸收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大;(2)当浓度一定时,磷比在1—50范围内对该藻吸收速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3)温度对该藻吸收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温度在28℃时的吸收速率最高;(4)尽管一次性添加营养实验中长心卡帕藻吸收速率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但是进一步的半连续添加营养实验证实,导致吸收速率下降系底物浓度限制,而不是藻本身吸收能力下降,结果还显示卡帕藻具有连续吸收同化无机能力;在自然光温度变化和不受底物浓度限制条件下,该藻藻体去除无机效率最大维持在0.3μmol/(gFW·h);(5)海南陵水黎安海湾水质数据显示,栽培该藻去除海水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作用显著,其去除海水富营养化的年贡献为33t素。  相似文献   
85.
The Zhelin Ba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ys for large-scale maricul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Owing to the increasing human population and the expanding maricultur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greatly changed with frequent harmful algal blooms. A monthly survey of water content, organic matter (TOM), and various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in sediment from July 2002 to July 2003 in the bay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content wa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OM and various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can be used as proxy for quick and rough estimate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future surveys. TOM was also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various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dicating that it w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investigated waters. Average total Kjeldhal nitrogen (TkN) content was( 1 113.1 ± 382.5)μg/g and average total phosphorus (TP) content was(567.2± 223.3)μg/g, and both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similar estuaries in China and elsewhere. Averag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ended to be higher inside than outside the bay, higher at aquaculture than non-aquaculture areas, and higher at fish-cage culture than oyster culture areas, suggesting that large-scale mariculture inside the ba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Zhelin Bay. Various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during the warm season (July--September), which was due to the increased de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resulted from the fast growth and high mortality of the cultured species. Compared with July 2002, TkN and TP contents were much higher in July 2003, in consonance with 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Zhelin Bay. Because exchangeable phosphorus (Ex-P), iron-bounded phos- phorus (Fe-P) and organic phosphorus (OP) combined accounted for 34.3% of the TP and authigenic phosphorus (Au-P  相似文献   
86.
应用MODIS影像监测海州湾无机氮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勇  张鹰  刘吉堂  张东 《海洋科学》2008,32(9):76-81
利用连云港海州湾2004年至200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时间上完全同步的空间分辨率为500m的MODIS Terra 1B数据,对反射率的单波段因子和波段组合因子与可溶无机(DIN)质量浓度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从总体上看,单波段因子与DIN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较低,但在含基团倍频和合频吸收带附近的波段(波段2、7)反射率与DIN质量浓度呈负相关,显示了含基团对水体光谱特征的影响;在波段组合因子中,因子F11(3.4)和F13(3.4)与DIN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用这两个因子建立DIN质量浓度的回归模型,R^2都达到0.7以上,相对精度达70%左右,最终选择因子F11(3.4)的线性模型反演该海域的DIN质量浓度,其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87.
用8种保存方法对淡水和海水水样中四个磷营养盐(NH3-N、NO3—N、NO3-N、PO4—P)参数及总的稳定性进行了7d保存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淡水与海水磷营养盐的最佳保存方法与效果各不相同,但淡水和海水的总值在各种方法保存下均十分恒定。综合考虑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后提出了5d内的短期保存技术:(1)海水水样用5‰氯仿4℃条件下保存,供NH3-N、NO2—N和N03-N三个营养盐的测定,用5‰甲醛4℃条件下保存供PO4-P测定;(2)淡水用5‰氯仿4℃条件下保存,供NH3-N测定,5‰甲醛4℃条件保存供NO2-N、NO3-N和PO4-P测定。  相似文献   
88.
对位于南沙群岛海域西部近大陆架-残留沉积区(NS01站)和深海沉积区(NS02站)的2个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它们的粒度组成、CaCO3含量、总有机碳含量(TOC)、总碳含量(TC)、总有机物含量(TOM)和总含量(TN),估算了它们的埋藏通量及陆/海源TOC和TN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域沉积物主要是粒径小于63μm的细粒度组分,粒度组成随深度的变化很小.沉积物粒度不是控制CaCO3含量、TOC、TC、TOM、TN和TOC/TN垂向变化的主要因素.NS01站CaCO3含量、TOC、TC、TOM和TN的含量及埋藏通量均低于NS02站.NS01站TOC/TN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TN的变化,而NS02站则主要受控于TOC的变化.2个研究站位的TOC和TN均以海洋自生为主,NS01站沉积物中海洋自生TOC和TN的平均值分别为53.2%和81.4%,NS02站沉积物中海洋自生TOC和TN的平均值分别为64.5%和87.7%.  相似文献   
89.
象山港氮、磷营养盐环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定点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了象山港狭湾内设置的六个固定站位1992-2007年时间段内的硝酸(NO3-N)、亚硝酸(NO2-N)、铵(NH4-N)和磷酸盐(PO4-P)浓度的监测数据,探讨了象山港狭湾内(122°00'E以西)、磷营养盐的环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除个别年份外,16年内硝酸、亚硝酸、铵和磷酸盐浓度的空间分布,从港顶1号站向港口6号站呈降低趋势,其中以PO4-P、NO2-N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而NH4-N的降低趋势相对较弱.(2)NO3-N的空间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并且3号站的浓度往往达到最大值.(3)无论是平水期(4月)还是丰水期(7月),表层盐度均低于底层,而表层温度高于底层;盐度从港顶1号站向港口6号站递增,而温度递减.这种分布规律基本上可用余环流模式进行解释,但余环流输运并不是促使营养盐入海的唯一原因,潮振荡的垂向剪切造成的纵向弥散和潮混合亦对营养盐输运有重大贡献.(4)与1992年相比,2007年各站的NO3-N浓度几乎都增加了一倍,PO4-P浓度增幅更大,说明象山港的、磷污染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90.
环渤海三省一市溶解态无机氮容量总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溶解无机(DIN)容量总量控制实施的具体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1979~2005年渤海DIN排海通量总体上呈"N"形变化趋势,年均入海通量34×104 t/a.基于多介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箱式模型,推算出在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DIN极小海洋环境容量分别为(22,29,38,47)×104 t/a.分配容量优化结果表明,在在国家Ⅰ类、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条件下,2010年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DIN排放量均超过其最大允许排放量,均需不同程度的削减,平均削减预计排放量的37%和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