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31.
渭河汉江流域秋雨成灾台风龙王造成福建严重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允迪 《气象》2006,32(1):126-127
10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3.2mm,比常年同期(37.4mm)偏少4.2mm。西北地区东南部和黄淮等地出现大面积秋雨天气,陕西、湖北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内蒙古、黑龙江和南方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全国平均气温为10.4℃,比常年同期(9.6℃)偏高0.8℃,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值。  相似文献   
132.
使用1970-1998年5-10日地面以及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同期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资料和汉江中上游50个雨量站点日平均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到丹江口水库运行的致洪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归类分型,建立了汉江中上游致洪峰水过程预报模型;配合预报模型,对致洪降水的诸多天气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筛选相关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因子,建立了汉江中上游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指标和预报判据;将以上预报方法试用于2000年5-10月,其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水华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汉江中下游近年来出现水华的根本原因是汉江下游水体污染严重,氮、磷等污染物浓度过高,春季光照充足、水温升高,汉江枯水时长江水位偏高导致汉江流速变缓。在污染负荷保持现状的前提下,建立水动力学模型和富营养化模型,并通过在诱发水华的各环境因子样本集合中抽样组合,计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与调水后的水华发生概率。结果表明,调水145亿m3后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将会增加,而引江济汉工程的兴建能有效控制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4.
汉江流域NDVI与水热指数时空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小燕  任志远  张翀 《地理研究》2013,32(9):1623-1633
文章提出水热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模型,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值分解法对汉江流域1999-201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及38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汉江流域植被覆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地形和农耕活动是最主要原因。②水热指数的空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气温的纬度差异和雨带季节推移是根本原因;大地貌单元和季风气候是重要原因。其时间系数具有明显的冬夏差异,冬半年时间系数的绝对值及变率均较夏半年小,即水热组合冬半年差异小,夏半年差异大。③NDVI与水热指数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但人类通过各种方式改变着地表覆盖和水热组合,使得两者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在局部地区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5.
五种潜在蒸散发公式在汉江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汉江流域14个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数据源,采用FAO 56 Penman Monteith以及Hargreaves,Blaney Criddle,Thornthwaite,Hamon 4种温度法计算各测站逐日以及逐月潜在蒸散发量,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到流域面平均年潜在蒸散发量。以FAO 56 Penman Monteith结果为标准,与温度法年潜在蒸散发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修正温度法计算公式的经验系数,分析修正公式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参数修正前温度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相对偏差最大可达41.34%。修正后计算结果相对误差明显减小,最大偏差小于0.1%,并显示出较好的变化趋势和峰谷一致性。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与FAO 56 Penman Monteith公式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94,其次为Hamon公式和Thornthwaite公式,最后是Blaney Criddle公式。  相似文献   
136.
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考察, 在旬阳县东段构元-棕溪乡河段发现的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 进行了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剖面序列样品, 进行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分析测试, 从沉积角度揭示了这些沉积层是古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悬移质泥沙的沉积物。通过地层对比分析确定由其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全新世早期9000~8500 a B.P.和全新世晚期3200~2800 aB.P.。利用古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洪峰水位, 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45630~50220 m3/s 之间。结合现代洪水洪痕洪峰计算、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分析多种方法, 对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从而建立了更加可靠的万年尺度洪峰流量与频率关系。本文的研究成果, 对汉江上游水资源开发、防洪减灾、水土保持和深入理解汉江上游水文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7.
在野外考察基础上选择湖北郧县庹家湾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对磁化率和粒度进行分析的同时,用单片再生剂量法进行了光释光测年(OSL)地层断代。OSL测年数据显示:剖面样品年龄处在55.11~13.57 ka BP,且与地层深度呈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此剖面为黄土风化堆积形成。黏粒含量、黏粒/粉砂值以及磁化率值等气候替代性指标数值在马兰黄土层228~260 cm和294~370 cm深度明显高于典型马兰黄土(L1),具有明显的成壤特征,通过OSL测年数据判断时间为27.26~21.59 ka BP,说明在晚更新世时期气候并非持续稳定的寒冷干旱,而是具有一定的波动,在此期间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而且此次气候事件在黄土高原地区其他沉积记录中也有良好记录。  相似文献   
138.
汉江是水电部门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 ,也是防汛抢险的重点对象。利用 MM5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降水资料 ,应用雨强面积加权法 ,作安康水库上游——汉江流域面雨量预报。试验表明 ,该方法较客观地刻画了一次降水过程或某时段内雨强的分布情况。作为水库调蓄调度 ,是个重要的参考量。作为正确评判某个区域某次降水过程 ,也是客观度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9.
江汉平原原生劣质地下水问题日趋严重,地下水中砷、亚铁、锰、铵态氮含量严重超标,对居民生产生活和饮用水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以汉江下游典型河流渗滤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距离汉江5 km及主要支流2 km范围内的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成分及原生劣质组分进行测试分析,旨在查明江汉下游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平面上,地下水原生劣质组分呈高度空间异质性,相邻的采样点浓度可能相差很大,极大值点多出现在河流拐弯处;垂向上,地下水中As、Fe2+、Mn、NH4-N高值多出现在20 m左右的深度;强烈的还原环境、中性pH值和富含有机质是该层地下水富集原生劣质组分的主要原因;河流渗滤通过改变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酸碱条件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0.
汉江上游尚家河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区。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详细调查,在郧县尚家河段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上部发现一层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对于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测定,证明其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水文信息。采用古洪水水文学方法恢复推算出这次特大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为63 720 m3/s,其规模大于实测最大洪水。应用光释光测年(OSL)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得样品的年龄在940±140~3 190±100 a之间,确定古洪水SWD是汉江上游发生在1 000~900 a B.P.期间的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物。这期古洪水事件的发生年代对应于我国北宋/辽时期的气候恶化阶段,由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变化,降水变率大,气候处于不稳定期,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揭示河流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