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8篇
  免费   648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744篇
地质学   609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9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震断裂在地表形成以逆断为主的破裂变形带。同震地表变形带的定量分析对理解地震的构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汶川地震典型调查点为例探讨了逆断型同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测量分析中值得重视并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地貌面标志和线性标志等测量数据与构造变形参数的几何关系,给出了变形参数的求解方法和相互关系。同时,就多观测点的定量数据在区域断裂几何结构变化和运动学分析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计算和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巨震在其强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了该变化对强余震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汶川主震后15天内发生的7次Mw≥5.5强余震均受到了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综合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993.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994.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是中国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结构震害。震中位于映秀镇(北纬31.015°,东经103.365°)。映秀镇的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其中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底框架结构和工业厂房。该镇的建筑多数是按照不同时期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一部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少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由于映秀镇地震动强度大,建筑物的破坏十分严重,震害非常典型,为地震工程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对工程震害的研究在理论与工程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在映秀镇收集到的工程震害进行概述,讨论不同结构形式的破坏现象和特点,并给出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5.
对完善地震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破坏.地震后的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是一次很成功的应急大行动,成绩显著,世界称赞.本人根据20多天的现场应急救援经历,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应急救援管理方面的做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谈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5月12日汶川8级大地震成都市境内地震现场震害调查,给出了此次地震在成都市的震害特征与极震区的烈度分布特点,为成都市震后灾区恢复重建提供参考;同时给出了成都市境内一些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97.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台网观测记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要阐述了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中,四川强震台网的记录情况.在"十五"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网络分项目完成并通过台网验收后,四川省强震台网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记录,为震害评估和救灾提供了依据,并为四川省今后能获取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 发生了MW7.9地震. 这一地震是在青藏高原长期隆升和向东推挤的背景下形成的. 发生地震的区域有以下典型的地质特征: 不是陡峭山前的活动汇聚造山带(包括地形起伏大于4 km的情况), 而是缺少高活动强度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虽拥有年轻的高地形(距今15 Ma)和加厚的地壳, 但是却只有低的GPS缩短率(小于3 mm/a), 并且缺少同时代的前陆沉积. 在我们看来, 青藏高原东部下面的地壳加厚不是因为上部地壳的大范围缩短, 而是由于位于软弱层(低速层)中的深部地壳的韧性增厚. 横跨龙门山的晚新生代缩短量可能仅有10~20 km, 且伴有主要造成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差异抬升的褶皱和断裂. 5月12日的地震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相对四川盆地的带有缓慢的汇聚和右旋走滑的长期抬升. 5月12日地震邻区内GPS确定的速率表明, 该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大约为2 000~10 000年.  相似文献   
99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课题组迅速开展工作,对收集的FY-2C红外-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以期查明震前是否存在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根据对2008年2月21日至5月12日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发现早在2008年3月18日,即汶川大地震前55天,就开始出现了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作者电子信箱:魏乐军,weilj@publica.bj.cninfo.net  相似文献   
1000.
地震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们所知,如大地震之后在震中附近地区发生的大量余震活动,然而,近十几年来地震学家认识到:大地震也可以导致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外的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显著增加(如,Hill et al.,1993;Brodsky et al,2000,Gomberg et al.,21301,2004;Prcjean et al.,2004,Freed,2005,Hill and Prejcan,2007,VelRgco et al.,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